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推荐观点解读:一般心理门诊要多少钱,心理门诊挂号费多少

阅读:

当今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发达,各个方面都在进步,但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且人们对心理障碍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如有一个男孩患有自闭症,他家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心疼男孩,而是感到丢脸。他们不愿让周围的亲朋好友知道这件事,所以采取各种方法极力掩盖这一事实。而在看心理医生的过程中,他们很害怕被熟人看到,也害怕陌生人的关注和嘲笑。一般情况下,这种心理在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的地区表现得越明显。

事实上,在医院中,心理门诊和内科、外科等其他科室一样,是医院一个普通的部门,前去看病的人都是为了治愈疾病,并没有什么丢人的。

第一节 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亚健康的趋势

KK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在新学期例行的体检中被检查出肺结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回到校园继续他的学业,可是令他伤心的是,室友和朋友虽然关心他的治疗情况,也会像从前那样和他一起玩笑打闹,但是KK总觉得现在和他们在一起似乎有一种莫名的隔阂,而这种感觉是从前没有的。

他在心里隐隐担心:“他们该不会是怕我的病会传染,所以疏远我吧?不会的,应该不会的。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他们又不是不知道肺结核可以治好。”

但是,在KK回宿舍一周后,同宿舍的M将他约到操场上,礼貌地对他说:“KK,我感到非常抱歉,但是我们几个经过商量,还是希望你可以搬离这个宿舍。不然,大家心里都觉得很不自在。当然,如果你在金钱方面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们说,我们会帮你想办法。”KK苦涩一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他说:“不用了。我理解你们,等我找到房子就搬出去住。”

后来,KK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找到一间房子,住了下来。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慢慢地他开始变得多疑、敏感、脆弱。走在路上,他总是怀疑陌生人知道自己曾患有肺结核的事而远离他,或者在背后偷偷议论他。

在学校餐厅吃饭时,他会拿着自己的餐具,盛好饭菜后走到角落,迅速吃完离开。他害怕和熟人见面打招呼,总是让自己置身于人群之外。他很快从原先的阳光、自信变得自卑、自闭,始终无法忘记被室友“抛弃”的失落与悲愤。

静静在一家大型公司担任中层经理,作为一个女生,静静工作起来比公司里很多男士还要拼命。她没日没夜地加班,对待工作可谓兢兢业业。而且在遇到困难时,她总是带着下属,冲在最前面。尽管如此,在一次公司中层人员的选举中,静静却败给了一个能力明显不如她的年轻女孩娜娜,这一结果让她感到意外和震惊。

无论是谁,只要在这家公司待上几个月就能看出,她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程度在这个公司绝对无人能比。而娜娜,常常上班迟到,工作能力也不强,偶尔还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影响部门业绩。当初她能够成为公司中层,静静都感到非常惊讶。没想到这一次,自己居然败给了她。

但在公司其他人眼中,静静虽然能力很强,也很敬业,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却不如娜娜。静静在员工犯错之后总是当着全部门的面,狠狠地批评犯错的员工,虽然她说的都对,但这种方式让犯错的员工感到没有尊严。可娜娜不一样,同样是员工犯错,她会将犯错的人单独叫到办公室,仔细询问其原因,看看是因为一时马虎,还是自身能力的问题,或有其他原因导致了这次失误。然后,她会根据具体的原因对员工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正。

静静在晋升失败后,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她不明白自己这么拼命究竟是为了什么?仔细想想,这些年虽然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自己没有男朋友,没有一点业余生活,而且已经记不起上一次和父母一起过春节是什么时候,也想不起有多久没有去过自己最喜爱的那家咖啡店。

她不允许自己和身边的人失败,但此刻,她似乎有些累了。她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她渴望生活出现一丝改变。

KK和静静的故事并非个例,他们的遭遇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郁闷”“压力山大”“伤不起”等网络流行语的相继出现,从侧面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根据国内权威心理机构统计,全国有将近一半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或多或少长期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少数人病情可能会加重,成为精神病患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患有心理障碍,这是人们在生活中调节不当造成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压抑、焦虑、自卑、过度紧张、社交恐慌等。”

另一位心理学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心理亚健康这个问题不容小觑。”心理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很多人以为压力大、焦虑是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的情况,再加上国内对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人们很容易产生“去看心理医生,别人就会以为自己是精神病”的错误想法,最终导致一部分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逐渐患上焦虑症或是抑郁症。而到了那个时候,再想依靠自我疗愈,则为时已晚。

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界限在哪里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目前,公认的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遵循主观与客观统一性原则。主要看这个人是否能够很好地区分幻想与现实,有无良好的自知能力。

比如,甜甜和南南两个人,她们表现出的症状都是时常能听到有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并且偶尔还能听到有人悄悄商量要陷害自己。但是甜甜清楚地知道这些话只是自己的幻觉,并为之深深苦恼,这样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但又没有办法消除这种幻觉。

那么,甜甜的情况就属于一种心理问题,可能是她最近遭遇了一些挫折而造成短暂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她去看心理医生,或者通过自己慢慢调节就能消除幻觉。与甜甜不同,南南则表示自己真的听到了那些话,并且能够详细地描述对方的相貌、声音,甚至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她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幻觉。尽管屋子里只有南南一个人,她仍然坚持自己听到别人在说自己坏话,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将南南判定为精神疾病患者,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二是遵循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一般来说,心理正常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之间是协调统一的。而心理异常的人可能会出现认知或其他方面失衡的状态。

三是遵循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的性格和其他各方面的人格特征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如果一个本来很内向的人,突然变得特别外向,或者一个非常热情的人突然变得非常冷漠,这种情况就需要身边的人确认此人是不是一时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果不是就应加以重视。

李牧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在毕业季,宿舍其他同学有的忙着考研,有的忙着找工作,也有的因为家里事先安排而无所事事。看着眼前的一切,李牧心里很着急,他想要像他们那样有明确的目标,可是他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时间一长他就变得非常烦躁。

受这样的情绪影响,他睡不好,吃不好,也不愿回到宿舍面对自己的室友。他感到自己的情绪非常低落,却又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改变。于是,他找到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在咨询师的帮助下,他发现自己产生这种低落的情绪,主要是因为自卑和羡慕。

原来,他的父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而室友们的父母则都是大学毕业。另外,其他人都在大学里谈了恋爱,而他走在校园里看到谈恋爱的情侣都不敢直视。他不仅对自己没有自信,对出身也相当自卑,所以他在和室友的对比中感到极度的不公平。

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少发生像毕业这么大冲击的事情,因此,李牧可以暂时将不公和自卑的感觉掩藏起来,自然地和室友们相处。但是当毕业来临,当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再度被比较时,李牧那种压抑已久的自卑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进而使问题变得严重。

李牧的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心理问题。他原本是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在遇到一些刺激后,短时间内心理上会产生某些较为明显的症状,并且严重地影响生活。但李牧依然存在自知力,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症状,并主动找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

刘洋是一名高三学生,在临近高考时,他常常对母亲说自己晚上失眠,白天听课时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他感觉压力太大,就问母亲可不可以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学校。但刘洋妈妈认为这只是孩子临考太紧张的表现,于是她带刘洋到医院神经内科开了一些药,就把他送回学校上课了。

刘洋妈妈没有想到的是,两周后她接到刘洋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班主任希望她能把刘洋接回家休养一段时间,而且最好能带他到精神医院或者相关科室接受诊断、治疗。听了班主任的话,刘洋妈妈当场蒙了。她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当她看到儿子时,她简直快要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了。此时的刘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并且伴有自言自语、自哭自笑的症状。

精神科医生经过诊断,确认刘洋患有抑郁障碍,必须抓紧住院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刘洋又相继出现冲动躁狂的症状,并且白天嗜睡、食欲亢进,经医生诊断后确定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是以情感活动过度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病,临床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反复发作,或交替发作;而且两次发作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在此期间精神活动完全正常。刘洋得了躁郁症,在对他进行治疗时,必须借助药物。

最重要的是,刘洋后来已经没有办法对自己或周围的环境有清醒的认知,他冲动时会完全失去自知力。如果当初他的话能够引起母亲的足够重视,也许他的问题可以控制在心理问题的范畴,然后借助心理咨询师的疏导和自身的调节,便可顺利度过高考期。

这也告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之间是有一定的重叠和延续的,两者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像刘洋那样没有引起重视,那么很有可能会发展为精神疾病。

第三节 你究竟在害怕什么

一天,有个人偶遇一位心理专家。经过一番简单的交谈,这个人问心理专家:“您能不能告诉我,如果想要换掉一个电灯泡,大概需要几位像您这样的心理专家?”心理专家听后微微一笑,说道:“我想一个就足够了,如果这个灯泡愿意自己被换掉。”

通过心理专家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这个人自己愿意才行。而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不难,但如果想要改变自己却非常困难。那么,我们为什么难以改变自己?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森林中有一只流浪狗,有一天它遇到了一位会魔法的人。当时这个人远远地看着这只狗被其他动物欺负,心生怜悯,便决定帮助它。他向那只狗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表示可以给它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继续做狗,不过他可以帮助狗获得强大的能力,让它从此少受一点欺负;另一种选择是变成一只狮子,前提是狗不能将这件事告诉其他动物。

结果狗想都没想便选择成为一只狮子,它说自己已经受够了被欺负的生活,它要成为一只狮子,成为森林之王。会魔法的人听到狗的选择后发出一声叹息,然后信守诺言,将狗变成了一只威武的狮子。

成为狮子后的流浪狗走在森林中,果然再也没有动物欺负它了。它可以随意游走在各个地方,甚至还获得了一只母狮子的青睐。一段时间后,母狮子和公狮子说自己的父亲希望见它一面。但这让公狮子感到非常恐慌,它一方面害怕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母狮子的父亲发现,另一方面又害怕会魔法的人将自己身份的秘密泄露出去。于是,公狮子找到了那个会魔法的人,企图趁他睡觉的时候将他杀死,以绝后患。

可就在它偷袭即将成功的那一刻,会魔法的人察觉到动静醒来,又将它变回了一只狗,并且略带惋惜地对它说:“你明明是一只狗,如果你那时候不是想要变成一只狮子,而是想要成为一只强大的狗,也许今天你依然可以很自信地生活。而如今,我实在不能保证你还能在这片森林中存活多久。”果不其然,没过几天,这条被变回原形的流浪狗就被森林里其他强大的动物咬死了。

正如会魔法的人所说的那样,如果这只流浪狗当初能够直面自己,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也许它就不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有人说也许它是因为被其他动物欺负怕了,因此,希望变成狮子不再被欺负,毕竟再强大的狗也只是一只狗,而狮子的身份却可以帮助它改变被欺负的命运。然而,狮子虽然比狗强大,但在森林中,狮子也不是战无不胜的,也有很多动物可以将其打败。

因此,如果不能够直面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是将希望寄托于表面的修饰,就算成功也只是一时的,而不是一世的。

苗苗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她性格温柔,说话轻声细语,看似做事随性,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好羡慕那些性格独立的女孩子”“我特别希望能养只小猫,看起来真可爱”“我也想出去旅行,看他们环游世界真的太棒了”。但是,当朋友劝她,“那你就出去玩儿,你也可以变得很独立”“去抱一只小猫回来养”,她却总是推三阻四,最终这些事情都不了了之。她还是最初的那个她,梦想一直在重复,却从来没有实现过,她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

对于苗苗来说,改变意味着陌生,意味着打破现有的安稳。重新开始,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如果不改变,至少可以拥有现有的一切。所以,与其说她害怕改变,倒不如说她害怕面对未知的一切,害怕承担无法预测的风险。

涛涛在朋友眼中一直是个好脾气的人。和朋友一起出行,明明说:“涛涛,我不喜欢吃青菜,你吃吧。”涛涛会毫不犹豫地说:“行。”其实在家里,他也不爱吃青菜。楚红说:“涛涛,周末我们一起去爬山吧,你有时间吗?”涛涛犹豫了一下,虽然他本来计划周末在家里好好看书学习,但是为了不让楚红失望,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日复一日,违背内心迁就别人,涛涛有时也觉得很累,而且仿佛失去了自我。他不知道这样委屈自己换来的友情究竟能够维持多久,可是他又无法想象,如果自己表达出真实的意愿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是的,也许朋友们会惊讶,会反省自己,去安慰涛涛,但也有可能他们会和涛涛越来越远。现实中像涛涛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别人为中心,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

他们常常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使得他们的人生过得并不快乐。他们也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明明不喜欢吃青菜为什么不说?明明不想去爬山为什么不拒绝?明明不喜欢对方那样对自己,为什么不表达?而这一切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自信,他们害怕一旦说出,好不容易经营的人际关系都将化为泡影。

所以,他们不敢正确地表达自己,永远在纠结、痛苦,直到有一天鼓起勇气去表达后才发现,原来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为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而这一切,需要他们经历过无数次自我疗愈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