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头版选取了中山的“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探索作为样本,让广大读者从中领略“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多重魅力。
党的以来,全国司法行政机关按照决策部署,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随着我国“互联网+”改革创新的推进,多地司法行政机关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频出便民措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为了生动展现司法行政机关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方面的创新举措以及这些举措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今天跟大家科普一下
中山的“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
请广大读者从中领略
“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多重魅力。
速来围观啦!
很多人觉得办公证是件麻烦事,
其实不然,
现在公证可方便了!
今年暑假,广东省中山市的张先生给孩子报了一个境外游学班,为的是让孩子走出国门增长见识。
报班容易,后续的准备工作却让张先生有些着急。作为监护人,张先生要替孩子出国所需的各种公证书,但是他所在的公司对请休假非常严格,张先生一直苦于抽不出时间到公证处公证。
正在苦恼之际,张先生得知通过就可以预约公证,他随即通过“中山公证”公众号向石岐公证处提交了办证申请和相关材料。
提交申请3天后,张先生接到通知,可以领取公证书了。
7月18日,拿着公证书的张先生连连感叹:“信息化真是好,办个公证都能这么方便,省时又省心。”
其实,在中山市,
不仅公证省时省心,
咨询法律问题、申请法律援助……
种种法律服务均是如此。
借着“互联网+”的风口之势,
中山市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已经如互联网一般,就在群众身边。
正如中山市司法局局长赵小冰所说,近年来,中山市司法局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12348热线平台建设,着力推行“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完善集热线、、、为一体的“12348广东法网”,全面优化了覆盖城乡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网上法律援助遇事找法更方便
✕
✕
“我爸爸在工地工作时受伤住院,他没签合同,没买社保,也没有工作服、工牌。现在已经用了3万多元医疗费,工程发包方之前垫付了一部分医药费,但现在拒绝承担后续医疗费用,我们该怎么办啊?”前不久,家住中山市黄圃镇的小李拨通了中山市法律援助处热线电话“”。
了解小李的情况后,热线电话工作人员建议小李上网申请法律援助。让小李没想到的是,在他申请当天,中山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援助律师就联系了他。
方便、快捷,小李的经历背后,正是中山市推出的法律援助“点援制”的实施。
2014年7月,中山市借助互联网,在广东省率先推出法律援助“点援制”。中山市法律援助处主任许发双介绍,“点援制”将原来的“派人接案”转变为受援人“选人办案”,形成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援助联络网。“点援制”的推出,让法援申请人选择自己满意的律师,有效提高了市民的参与度,服务效果良好。
目前,中山市司法局设置了10台点援机,有400多名法律援助律师可供市民选择,70%以上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均由受援人通过点援平台自主选择律师。
在实践中,中山还同步实施“案件当日受理、领导当日审批、业务当日指派、律师当日介入”的法律援助制度,最大限度方便市民获得援助。
自2015年起,中山市法律援助处进一步升级改造法律公益进万家平台,在全省率先建起集“12348”法律服务热线、、、短信为一体的法律公益进万家平台。目前,市民足不出,只需登录中山市司法局政务网、“中山市司法局”公众号,就可以进行在线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申请,也可在线查阅回复以及在线申请案件进展情况。今年以来,中山市法律援助处通过上述途径共接受法律援助咨询500多件。
“互联网+公证”让市民最多跑一次
像之前提到的张先生
用手机公证的情况,
在中山市已成常态。
“申请人最多跑一次即可拿到公证书。”近年来,中山市逐步实现网上办证从PC端向移动端转变,先后在公众号、城市服务等平台开设办证端口,让市民点开手机就能享受多渠道、全方位的公证服务。
2017年8月“中山公证”平台上线后,市民通过手机关注该公众号,就能预约申请25项公证服务。在实操中,只要上传相应文件,后台审核通过后,市民到现场缴费就可以领取公证书。截至目前,通过该公众号预约办证1279人次,网上受理案件194件。
赵小冰说:“9月份,我市公证处将在城市服务平台上开通公证服务项目,城市服务功能公证申请与公证办证实现无缝对接,市民无需App,无需关注公众号,动动手指即可实现公证业务的移动受理、预约、查询和等全功能体验。”
据中山市司法局公律司鉴科科长谭彦清介绍,除了在线公证申请,今年6月,中山市公证处还引入了“公证云”平台。这一平台具有电子数据公证保管功能,市民只要为用,便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进行录音、拍照、网页截取等并上传到平台,会自动、实时将数据加密存储于公证机构服务器中,从而为当事人在解决各种纠纷时提供即时、有效的证据保存服务。
小手环实现社区矫正“智慧监管”
当前,
中山市每名社区矫正服刑人员
都戴着外形酷似电子手表的“电子手环”,
不管走到哪里,
他们的位置信息和活动轨迹
会实时反馈到监管部门。
“目前全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1200多名,人员总量较多,光靠人防是防不住的,只有靠技防、靠信息化,才能确保在监管问题上不出纰漏。”中山市司法局副局长何务生说。
今年初,为进一步扩大定位监管覆盖面,中山市司法局以公开招标的形式,一次性采购3年社区矫正电子手环定位监控项目,成为广东省首个由市财政支持,对全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实现电子手环定位的地级市。
据介绍,“电子手环”通过GPS和移动定位基站,发出定位信号,实时对佩戴者进行监控。管理者可以通过广东省社区矫正管理信息,配套大数据分析软件和矫正管理人员手机App软件,可随时掌握监管对象的实时活动轨迹,进行24小时精准监控,对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处理。
“电子手环”还设置电子围栏和越界警报功能,佩戴者只要超过设定好的管辖范围,“电子手环”就会报警,在警示佩戴者的同时,还会在及管理者的手机App上发出预警信号,并在电子地图上也会自动显示越界时间及地点,实现监管工作向“八小时外”延伸。
“以前要了解社矫服刑人员动向,主要靠进村入实地走访,一个司法所要把辖区内所有社矫服刑人员巡查一遍,要大半个月的时间。现在有了‘电子手环’,可远程监控每个人的实时动向,十分方便。”中山市社矫安帮科科长梁惠添说,就是这个小小的“电子手环”,解决了多年来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时监管难题。
- END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