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楼市有两个重磅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一是北京人到河南鹤壁,一口气买了8套房,总共才花了10万块。其中有一套房子,加上中介费一共才花了2000块;二是上海某顶豪项目认筹现场,亿万富翁烈日下排队。该项目要求500万元的认筹金,以及首套900万元、二套2900万元的冻资,且冻资20多天。
果然,上层在通胀,底层在通缩,现实版的k型分化真实上演了。而且,这两件事也充分说明一个问题:穷人和富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是不相通的。
过完五一,各地楼市新房成交量都在加速下行,二手房也都在加速挂牌。这是目前市场给出的真实反应。
比如南京,5月前两周新房成交量环比跌幅超过20%,5月8日,我查询南京贝壳一家平台的二手房挂牌量是165542套,5月16日,该数字已经升至171941套,8天新增6399套,日均新增800套。
再比如成都,5月以来,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均显著下跌。二手房挂牌量也明显增加,5月初成都二手房挂牌量是183356套,5月16日,升至193774套,半个月时间增加了近1万套。不得不说,在经历2-4月的快速成交之后,成都二手房难卖的时候要开始了。
北京降温就更明显了,5月第一周,商品房成交755套,环比下降43%,第二周1361套,较第一周有所回升,但仍然不及4月同期。二手房挂牌量增幅就更明显了,4月初北京二手房挂牌量刚刚突破10万套,5月16日,挂牌量升至117273套,一个月飙升一万多套。
其它城市不一而足,具体数据太多,这里就不放了。
我看到的是坏消息,但官方层面释放的却是好消息:5月16日,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房价又上涨了,而且涨幅不小——根据销售数据测算得出,1-4月全国商品住宅均价为10562元/平方米,涨幅为11.1%,已经连续3个月上涨,且涨幅连续2个月扩大。
当然了,有些数据纯粹是为了好看,其核心目的是鼓舞士气,鼓励大家多买房。我们不要看他们说什么,而要看他们做什么。
进入5月以来,银行联合地方政府,其实已经开始新一轮全面救市了。
银行这边主要做三件事:第一,调降存款利率。5月15日,证券日报消息,截止到5月14日,已有12家银行发布了调整协定存款利率及通知存款利率的公告。虽然这两类存款以企业对公活期存款为主,对一般居民影响不大,但这是一个显著的存款降息信号。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有多家银行下调个人存款利率。4月,广东、河南、湖北等地多家中小银行纷纷宣布下调存款利率;5月5日,渤海、浙商、恒丰三家股份行跟进“补降”,三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告别3字头。
银行调降存款利率,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是把老百姓的存款往外赶,到市场上去消费;二是减少存款利息开支,以一季度存款新增9.9万亿为例,存款利息降低30个基点,一年可为银行节省800-1000亿的开支。一句话,此举可缓解银行负债压力,有助于储蓄转化为消费。当然,这其中银行最希望居民的储蓄能转化为购房贷款,因为这是银行最优质的业务。
银行此番操作,有效吗?答案是肯定的,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不仅压降了负债,还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存款转化为消费的目的。
第二,打通贷款便利,尤其是购房贷款,现在基本上没有年龄限制了。
为了方便购房者,银行已经设计好了父贷子还、传宗接贷、男女朋友贷、彩礼贷、百岁贷、装修贷等。核心目的就一个,只要你有贷款需求,来者不拒。
第三,各种理财、信贷产品满天飞,为了把款贷出去,银行煞费苦心。
不少人反映,一天可以接二三十个银行办理贷款的电话,各种宣传“贷款便捷、放贷迅速”。事实上,据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市场上频频出现的购房商贷转经营贷,也是银行的小号自己在做。
当然了,对于银行来说,现在依然在坚持的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阻挠提前还贷”。朋友2月份预约的提前还贷,到现在还没有名额,银行那边通知,还款名额可能要等到下半年了。
大众认知中“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银行,从来不会做雪中送炭的善事,他们的一举一动本质上都是在为利益图谋。现阶段银行又是调降存款利率、又是放宽房贷年龄、又是阻挠提前还贷,本质上是希望大家把钱花在房子上,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也侧面反映了当下的房地产市场依然很惨淡,对比2016年,银行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那时银行不愁没业务,首套房商贷利率最高6.25%,二手房放款周期最长12个月,不少人卖房为了尽早拿到余款,不得不花钱走捷径,殊不知这些加速放款的生意,也是银行自己在做。
地方政府这边主要做两件事:第一,今年以前,主要是采取除降价以外的所有措施,比如取消限售、限贷,松绑限购等,现在全国二三线城市,基本上都没有购房门槛了,只要有钱,都可以买房。
但今年以后,降价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卖房的标配。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前不久昆山两房企7折卖房还被处罚了,地方明显是不允许开发商降价卖房,托底房价的是地方自己。这件事闹得很大,很多人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我告诉大家,全国90%以上的城市,开发商都在降价卖房,只是尺度没这么大,而且降价的方式也很隐秘。
昆山两房企降价卖房之所以未成功,说穿了这是有人举报,官方不得不管。像惠州、昆明、大理、哈尔滨、沈阳、柳州、贵阳、烟台、青岛等库存严重积压的城市,开发商清一色都在以价换量,只是降价的幅度没那么大,10%-15%不等。
就拿惠州来说,其实早就突破了官方发布的“限跌令”,只是开发商采取的手段比较高明,赠送购房者首付,变相降房价,这种操作方式,有人看不惯想举报都没办法。说一千道一万,开发商如果真的想降价,其实有的是办法。
当然了,对于地方来说,如果新房库存消化不掉,其实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硬撑着确实能保住房价,但是保不住自己的钱袋子。这也是为什么地方城市能默许开发商降价卖房的根本原因。
当下银行联合地方政府全面救市,本质上是为了共同利益——作为地方来说,财政
铁锤说过很多次了,官方对房地产的定位很明确,要以时间换空间,寻求房地产软着陆。而软着陆就是让老百姓多多买房子。房地产的本质是剥夺老百姓的剩余劳动,把开发商、地方政府的债务向下转移,做大居民端资产负债表,这不是啥秘密,任何人仔细想想都能明白。
但问题是,现在真正有需求的人买不起,而有钱人都有房,叠加房产保值升值预期大变,有钱人投资房地产的预期仅限于少数头部城市价格严重倒挂的新房,上海、杭州这段时间出现的“打新”热潮,就是最好的体现。显而易见,楼市的“冷热不均”是极为夸张的,更是“跷跷板效应”的典范。
综上,现在的房地产其实就等于陷入死局了,有钱人没有购房需求,没钱人想买但没实力。而政策层面,又总是围绕鼓励有需求没钱的人买房,比如激活老年人购房需求,鼓励多生孩子多享受购房优惠,这不是妥妥的本末倒置吗?
房地产上半场,是农村到城市的城市化,人人皆有机会参与分享房价上涨的红利,房地产下半场,房价彻底告别普涨,只有少数中心城市、优质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还有流动性,而这些房子仅限于少数圈层才能参与。
核心原因是,我国已经步入收入低增长时代了。在收入边际递增普遍很难的情况下,还想要买房的就是特定人群,数量扩容有限。说白了,只有少数人能继续享受房地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