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未过,疫情的来临导致很多外出打工人员的第一选择不是整理行装出发,而是留在家里,但是还有一批人,他们已经从中国到达了日本,在日本的机械制造、建筑、服装、农业,水产,食品等各个需要体力付出的行业里,持续工作着。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研修&技能实习生,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出国劳务工作人员”。
一直以来,对赴日打工的研修&技能实习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最多的是各个劳务派遣机构所宣传的,在日本打工工资很高,工作三年能赚到500-6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三十几万,很多人出去三年回来就买房买车了(仅限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另一种则是各个自媒体或者其他报道,痛诉赴日技能实习生的各种悲惨经历:超时工作、过度劳累、欠薪,甚至被性骚扰等,各种万恶的资本主义。
那么,真实的赴日研修&技能实习生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作为一个长期和日本打交道的编者,根据自己和周边朋友的真实经验,为你们揭开真实的日本劳务是什么样子的。
研修&技能实习制度的起源
现在赴日研修&技能实习生的全称是:从海外子公司等接受的技能实习生,或通过监理团体接受的技能实习生,分为技能实习1号,技能实习2号,技能实习3号和研修。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日本为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很多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开设工厂,从那个时候开始计算至今,日本吸收国外劳动务工人员的制度已经有了近60年的历史。
日本很多企业在东南亚开设工厂后,派遣了大批的日本技术人员支援当地的工厂建设和生产技术支持,不过只是日本派遣的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招聘生产和技术人员培养的需求,为了能够快速培养了解日本技术和文化的优秀员工,开始了企业内部研修制度:首先在海外建设的工厂里面选拔优秀的技术工人到日本学习,研修的时间从半年到9个月,后又从9个月延长到1年。学习大概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回国,回国后这批人员就担负起了培养和教育本地员工的工作。这部分到日本学习技术的人员,被称为“研修生”。
我的几个朋友都亲身经历过这段赴日学习的时光,其中一个朋友当时是19岁,中专刚刚毕业入厂工作,日资工厂是刚刚在中国成立,所以急需大量技术人员,因为他中专学习的是日语,所以被选拔上了第一批赴日研修。这在当时当地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被选拔上的人员不仅工资会增加,还会发放补助金和统一制作一套西服,因为幸福来的很突然,从西服开始量尺到等待出国手续办理的几个月里,他的身材快速增长,以至于赴日时候西服不能系上扣子,差一点当成马甲穿了。到了日本之后伙食也很适应,等到研修期结束,那件西服彻底不能穿了,只能作为一个回忆,留存在衣柜的深深的角落里了......与其同一批出国研修的,还有一些学历是大专或者本科学历的人员,经我与其确认,时至今日,那批赴日研修至今还留在工厂工作的人员,都已经就职在课长、部长乃至工厂长等级别的领导岗位上了。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日本本土用人成本不断上升,一部分企业开始以“研修生”的名义吸收大量外国廉价劳动力来缓和公司的财政问题,而不是为了应对企业内部培训。这个时期是日本从非企业内部员工的社会人员招收赴日劳务的开始,招聘人员赴日的目的也开始不在那么单纯,不是选拔优秀的员工,一些只是想去日本工作赚钱的人员,都有机会开始参与到这里。
到了九十年代,日本本土人员密集产业,比如流水线制造业、农业等行业开始出现用人短缺的现象,日本本土各个地区的各行业联合会(简称组合)也开始为会下的中小企业招聘“研修生”,1993年,社团团体JITCO(国际研修协力机构)作为中介机构正式成立,同时“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也伴随着该机构的成立而正式确立起来。
这个制度的初衷是培养能够肩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重任的人才,让他们学习掌握发达国家的先进技能、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后回到自己的祖国加以利用。
技能实习制度最初是2年(一年研修,一年技能实习),到1997年又延长到了3年(1年研修,2年技能实习)。2001年政策又有了变化,一年研修,有一部分研修津贴,但不允许加班,第二年开始技能实习,可以名正言顺地加班。
虽然时至今日,无论是研修制度还是技能实习生制度,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国际贡献的宣传目的,但是 这项制度实际上最终是解决了日本中小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由于宣传目的和实际目的不一致,所以在对研修生的权益保护上就经常有问题出现,更因为研修生不受劳动法的保护,造成研修生与用工企业之间纠纷不断。
“旧的研修生制度下,确实有不少问题,日本也因此受到了国际人权组织的指责。2010年7月1日,日本颁布了新的技能实习制度,将研修的时间从一年时间逐步压缩到一个月,研修生第二个月开始到企业后,就是技能实习,和日本企业的正式社员一样适用于日本的劳动法律,这样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从监管方面,日本本土各个地区的各行业联合会,也会定期寻访企业和赴日工作的员工,具备管理和监督的功能,对企业和劳动人员之间的摩擦,能起到一定的管理和协调的功能。
中国曾是赴日劳务输出主力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日关系正常化后就一直向日本派遣研修生,在近30年间,一直是赴日劳务输出的主力。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一些国企和事业单位为了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将本单位的骨干力量派到日本进行研修。“那时是真的研修,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学习,他们学成归国,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时候要争取到一个赴日研修的名额可是非常不容易。不过随着日本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以及国内劳务派遣中介机构成立后输出的便捷,赴日研修和技能实习“修”和“习”的内容趋于淡化,而转变为纯粹的以出国务工赚钱为目的。
据日本法务省统计,赴日技能实习生逐年增加,2008年突破10万人,截至2015年底近20万人。一直到2015年,中国都是赴日劳务的最大输出国,紧随其后的是越南、菲利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但是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工资水平的逐年上涨,人民币升值,赴日劳务的吸引力下降,人力成本更加廉价的东南亚国家赴日劳务人员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
2016年,越南籍的技能实习生数量首次超过中国。
不过,从总体数量上来说,中国劳工的数量仍是处于首位,我们国家赴日人员的优秀技能素质及勤劳肯干的品质,仍是东南亚务工人员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优势。如何抓紧自身的优势,这对国内的劳务派遣中介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