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普及一下」陈有西学术网,高校老师辱骂学生后果

阅读:

学术应该有争论的自由

近期电子科技大学教师郑文锋深陷舆论漩涡,原因是在课程QQ群中出现贬低“四大发明”的言论。这个QQ群面向所有学生。

有学生将他的言论截图发到了某问答平台,从而引发更多人关注。随后不久,电子科大对郑老师做出了停止评职称、停止教学两年等决定。这一处罚也备受争议,外界甚至质疑校方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8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就此事件联系电子科技大学方面,校方称经过调查,“不会因为(有关四大发明的)言论或引发舆情就对教师处罚”,通报只是点出这一件事而已。

祸从口出

事情发生在6月中旬,当天郑文锋在课程QQ群“创新的本质2019”与学生讨论选题。一位学生提出想要写四大发明,认为四大发明也是创新。

郑老师在QQ群中给与反驳,“创新别用古代”,“中国古代没有实质上的创新”,“都9102年了,别总去翻给老祖宗编出来的优越感,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也没有形成事实上的生产力”。

这名学生并不示弱,“创新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吧,非要世界领先才算创新?”郑老师再次反驳称,“要回归课上的内涵,创新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不是一个概念”。更用大段的文字阐述指南针、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贡献。

网络流传出来的截图显示,双方围绕四大发明到底是不是创新,在QQ群内激烈争辩,火药味浓。

如果争论到此为止,那么这就只是课堂QQ群内的一个小插曲,仅此而已。但事情的走向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有学生将上述QQ群对话截图发到了某问答平台。随着问答平台对此问题讨论增多,逐渐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

7月中旬,电子科大的师德建设委员会给出了一个官方通报。通报称,郑文锋系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的高级工程师。依据《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简称《处理办法》)的第十三条规定,经过师德建设委员会讨论决定,认定郑文锋师德失范行为成立,取消其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资格,停止其教学工作,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期限为24个月。

处罚一出,争议四起,舆情之后又引发舆情,形成叠加之势。

有的人认为,课堂QQ群争论本是一件小事,不至于此。也有人认为四大发明本就是学术争论,这和师德没有关系。

还有人认为电子科大是“舆情治校”,理由是事情发生在6月中旬,在某问答平台形成舆情后,学校才开始处理。草率从重处罚,有平息舆论之嫌。

各方争论

为什么一次课堂QQ群内的争论会和师德挂钩,学校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一连串的疑问在公众心中。

客观讲,郑老师的确与学生在QQ群内出现了争论,那么是否和师德有关呢?

中国新闻周刊查阅了教育部等机构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能和郑老师对应的,大概有两点:一是为人师表条款中,“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二是“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

两相对照,郑老师确实未在对话中展现出人格魅力。但对于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

北京大学一位何姓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学课堂上对学术问题存在质疑和不同看法,都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质疑和争论都是学术进步的基石。

一位来自重庆大学的胡姓同学则说,对于四大发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他对郑教授的观点就不是很赞成,但认为学校应该允许有这种观点的交锋。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科大官方通报称是依据学校有关师德的《处理办法》做出的决定。中国新闻周刊查阅了相关规定,第二章负面清单共有十五条规定,违反其中之一可认定师德失范。

上述规定第五条第五点如此表述:“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所谓贬低四大发明,是否就是错误观点?

一位政法大学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学术是有争论自由,但也有底线,很显然四大发明不在不能争论之列。只要是学术领域内的问题,其实都是可以讨论的。

电子科技大学相关方面一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实并非如此,学校是经过调查的,也不止这一件事,学校也不会因为(有关四大发明的)言论或引发舆情就对教师处罚。通报只是点出这一件事而已。

影响广泛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在有关郑老师的处理决定出来后,社会上也有诸多探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都能看到有人在讨论此事。议题从学术自由到师德失范,从高校教学到教师,再到学生等多个方面。

事实上,源于课堂QQ群的这次争论,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甚至在其他领域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童之伟在微博公开表态称,电子科技大学师德建设委员会发布处罚文件缺乏正当依据,“实际上是严重侵犯郑老师合法权利和自由的行为,应当尽快撤回”,郑老师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有权就科技史上的问题发表不同于其他人的看法。

京衡律师集团董事长兼主任陈有西在微博表示,“鼓励学生举报老师,这不只是对现在时代伦理的破坏,更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根本性的破坏”。

天津的一位高校教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件事出来,有的老师在学术上的言论可能会更谨慎一些。

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对方表现出很强的戒备心理,一位称不知道郑文锋是谁,一位称和郑文锋不熟悉。

郑文锋则在事发后对媒体说,不希望再有人追究与跟踪此事——“我要好好做科研了,这事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