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版权局3月23日发布2021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情况通报显示,2021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达6264378件,同比增长24.30%,其中完成作品著作权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均呈现大幅增长。一组组数据彰显出2021年我国版权保护工作取得的新成绩,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保持增长、著作权登记总量再创新高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
近年来,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持续优化,国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著作权登记量连年呈现大幅度增长。作为创新原动力核心要素,我国正逐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2013年包括作品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著作权质权登记在内的著作权登记总量首次突破百万件以来,我国著作权登记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十三五”至今延续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登记量再创新高。
著作权具有基础性保障作用,是文化产业创新实践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产业要繁荣发展,必然需要一些市场要素来支撑,而著作权就是一切文化产业的起点,是实现文化市场繁荣、盘活文化要素市场的关键,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然而,当下我国现行的著作权登记还存在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均衡、质数不统一等问题。如何让著作权的权属关系更稳定,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俨然成为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围绕时代诉求,主动作为方显担当。一方面,注重以法治思维保障行业发展。 从确权、维权、用权的角度,明确著作权的登记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沿着产业逻辑,解决要素市场的确权问题,明确产权关系,让要素在市场里面有效地流通,让著作权登记成为一种常规手段,切实提升著作权人或机构著作权的登记意识。另一方面,注重打通从确权到维权的联系,明确证书的法律效力,探索构建相关的仲裁调解体制和机制,提高著作权人或机构的维权效率。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知识产权保护。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大数据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率越来越高,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著作权登记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梳理和存储,有利于著作权审核工作,便于发现侵权行为,在源头解决纠纷。同时也可通过融合商用密码、电子认证、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广大原创作者提供“一对一”的可信服务,开创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
引入社会机构,激发服务市场活力。当下的著作权登记服务机构多种多样,但很多机构积极性不足,究其原因是因为开展相关工作成本较大,而收益寥寥。结合国际公共服务体系的成功案例,摸索引入第三方机构执行公益性社会服务,开展面向全社会的著作权登记服务,从而吸引文化产业机构主动参与到著作权登记服务中来,有效延展登记服务。同时,通过第三方机构打通著作权登记、著作权维权和著作权授权、交易等后续服务,助力文化要素市场活跃繁荣。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全面加强版权保护,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需要。让我们以奔跑者的姿态昂首前行,在新时代里大有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