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陵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紧紧依靠党委统筹各方的制度优势,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及基层组织,以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思路,构建“法院主导、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8+1+9”非诉讼解决纠纷网络体系,即(8个驻法院调解工作室、1个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9条镇街矛盾调处快速通道)。
调解工作室自运行以来,收获广泛好评,下面来看看调解员们怎么说吧!
我们作为刚入职几天的调解员,在面对复杂的案情时,可谓心中一团乱麻,那些复杂的法律程序、晦涩的专业用语、贫乏的调解技巧等,都像一个个“拦路石”,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恰似一个个婴儿般的稚嫩,光凭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但案件还是要办的,我们甚至有时会埋怨法院,把我们当作天才,神童般的使用。然而恐慌归恐慌,该学的还是要学,我们只能边做边学,慢慢地消化。半个月以来,慢慢找到了一些规律,但还是觉得还缺些什么,我又陷入了沉思……
走出调解室,走进法庭,向法官学习!带着这个想法,指导法官就是我的第一人选,向他们要知识!我经常在工作闲暇时悄悄地走进法庭,旁听庭审,亲身感受法官是如何开庭审理的,是用什么技巧去询问案情、找准焦点的,经过多次自补“开庭旁听”课,我也开始思考,准备一些提问的问题。张超是我的指导法官,我多次在他开庭时,参加旁听,休庭期间,我就咨询相关问题,如开庭的费用谁来支付?什么时候出具证据?判决的尺度如何把握?如何去执行?哪些需要问问清楚的?通过观察原告、被告和律师在法庭上的表现,让我有了一个感性认识,这是我在调解室永远也体会不到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官在开庭的前、中、后期,都做了类似我们调解员的调查、调解工作。
经过几次的自补“开庭旁听”课,我在调解实践中,逐渐找到了自信。两个月来,我和搭档戴迪梅同志共同努力,成功调解了16个案件。我深知,实践必须要有理论来支撑,反过来再为之服务。于是我又摸索着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发到我们的工作群里,与大家分享,并得到了海陵法院领导的肯定。为了把调解工作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我把自己调解过的一起典型案例,连夜写成文学小品形式,报送给海陵法院,同时投稿到司法局主办的“文学征文”活动中,欣慰的是,小品《调解在诉前》被评为“优秀奖”。
调解心得
在调解工作实践中,我尝到了自补“开庭旁听”课的甜头,今后闲暇中我将会继续去“充电”、“补课”,提高调解技能,为法官减压,把诉前调解、审调融合工作做实。作为一名刚走上专职人民调解员岗位的我,作为一名新兵,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一名退伍老兵,信仰的还是那句话: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文稿:陈荣广
排版:宋倩倩
编辑:陈静 季美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