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人人事事处处时时都是营商环境”理念,找准保障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着力点,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扎实开展涉企纠纷风险防范和诉前化解,为辖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将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落实落细,为企业安心经营、新区招商引资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司法助力。
一、在线调解效率高,司法服务不停歇
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积极推进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打破时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努力把疫情对正常诉前调解工作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有效提升了解纷效率,将矛盾产生的“前端”与纠纷解决的“后端”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互联互通,使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面对面”调解,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调解平台共受理诉前调解纠纷40751件,调解成功30363件,均位居全市第一,调解成功率达74.51%,调解平均时长25.51天。调解成功需要出具调解书或申请司法确认的,承办法官及时予以审查,一方面高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效减轻企业诉累、降低诉讼成本、保护商业隐私。
图一 滨海新区法院塘沽中心法庭法官线上调解纠纷
二、多元联动聚合力,专业调解显成绩
(一)多元解纷
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坚持涉企纠纷强化源头治理、风险研判、凝聚合力的解纷路径,形成以法院为主导、多元力量为主体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健全了诉调对接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企业诉讼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高度重视“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落实应用,积极畅通与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等对接渠道,依托调解平台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民银行、中小企业协会、中华全国工商联、中国证监会等关联的调解组织建立对接关系,将滨海新区总商会调解组织、天津市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天津市中小企业协会调解工作站等纳入特邀调解组织,实现诉前调解与行业调解、商事调解有效衔接、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在纠纷调解中的积极作用。
图二 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调解平台部分特邀调解组织
(二)专业化解
目前,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调解平台共有特邀调解组织18个,紧扣各类纠纷专业化特点,覆盖知识产权、融资租赁、金融借款、交通事故、医疗纠纷、证券投资、涉外商事等领域,为相关企业提供方便高效的调解服务。
图三 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调解平台收案类型
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专业化法庭充分发挥调解组织专业优势,形成解纷合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因提起诉讼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泰达金融中心法庭主动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就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积极与天津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进行对接,将诉前案件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委派至该调解中心,发挥该中心调解员专业知识优势,精准把握争议焦点并多举措化解纠纷,调解成功率超过50%,得到相关金融企业的好评。
三、规范流程建机制,管理指导固保障
(一)规范管理,制度先行
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相继出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线上工作管理办法》《诉前调解工作细则》《调解平台“三进”试行办法》等机制文件,规范在线调解工作,对诉前委派调解的案件范围、调解流程及期限、调解成功的处理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调解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交流培训,提质增效
加强对调解员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交流调解经验和工作技巧,加大对涉企纠纷的调解力度。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官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提升调解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人民调解平台业务培训,明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功能、操作方法、工作流程及相关调解规则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平台应用的调解效率。
下一步,滨海新区(自贸区)法院将持续践行司法为民初心,努力回应市场主体司法需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矛盾纠纷高效化解,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服务保障滨海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杭州道法庭 谢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