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匡柏学通讯员 杨爱平 陈晓芳)近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司法局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紧密结合五峰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人员集中难等实际情况,“五大举措”并重,积极推进乡(镇)村普法教育,进一步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打造了具有五峰山区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合力推进社会普法,法治宣传遍地开花
近来,在合力推进普法教育中,五峰充分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和普法志愿服务队作用,广泛深入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及与农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顾问根据全县总体安排到全县各行政村(社区)授课,共授课450场。乡(镇)、村两级利用冬腊月外出务工人员回村的机会,结合回乡务工人员座谈会组织法律法规的补学,共学法300多场。以屋场为单位,集中周边群众学法,共组织学法800多场。对于近几年来没有回乡回村(居)的外出务工人员采取电话方式联系,寄送资料学法。3年来,共为外出务工人员寄送资料5200多份。结合“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百场法治宣传文旅小戏进村居、“灵秀湖北·四季村晚”等送法下乡活动,开展普法宣传。3年来,全县共发放《民法典》宣传资料2万余份,惠及群众达4万余人;创作多个法治文艺节目进行巡演,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40余场。
全县所有的村(居)开展实施法治宣传村村响行动,创新开展了“司法说法”村村响普法栏目,涵盖民间借贷、相邻关系、赡养抚养等广大农村群众关心热点内容。同时,五峰还利用法治五峰微信公众号、法治五峰抖音、楼宇电视、出租车LED屏面社会群众进行了广泛宣传。
深化法治示范创建,法治氛围基本形成
全县所有的乡(镇)直单位和行政村(社区)按照省、市民主法治示范创建的要求,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单位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工作。
乡镇直单位在法治示范创建中,领导重视,健全创建机构,明确创建任务和目标,实施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党内民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文化建设,积极促进本部门本单位所执行的法律法规深入千家万户,深入较为偏远的农户家中。各行政村(社区)在民主法治示范创建中,组织全民参与,积极动员全体村民特别是居住较为偏远、出行不便的村民参与示范创建。
在此基础上,村(居)组织健全且保障有力,民主建设规范,法治建设扎实有效,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乡(镇)单位和各行政村(社区)法治示范创建,形成了浓厚的法治氛围。近几年来,省、市两级进行严格考核验收,全县累计有28家单位被市级以上命名为法治示范单位、企业、学校、医院,19个村(社区)相继被命名为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县检察院获评“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渔洋关镇大房坪社区获评省级法治示范村。渔洋关镇王家坪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正处在上级的审核之中。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法治为民深入人心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设立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公证办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3个窗口,乡镇设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居)设法律服务工作室,并在五峰镇和五峰民族工业园设立法律服务窗口,建立沟通平台,为全县的公民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援惠民生”活动,竭力做到应援尽援,畅通“三农”案件“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办、重点办、协作办”。3年来,共办理涉农法律援助案件185件。
大力推进公证、司法鉴定向乡村延伸,开展“公证、司法鉴定进乡村活动”,在所有村居都公布了“公共法律服务指引”,印发6000份公共法律服务指引和公证办理宣传册,广泛进行宣传,扩大知晓度。3年来,兼职法医办理司法鉴定92件,范围覆盖8个乡镇、58个村(居)等区域。为方便群众办理公证,对于较大的乡镇,确定时间,集中办证;对交通不便、较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预约办证;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实行上门办证。
3年来,为基层群众和市场主体办理公证302件。积极开展中小投资者保护,通过抓宣传引导、抓规范管理等措施,确保其权益不受侵害。组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助企纾困解民忧,为全县亿元以上大型在建项目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开展法治体检5次、解答法律问题31个、组织法律培训72人次,调解矛盾纠纷26件。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法治社会和谐万家
五峰全县设立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8个乡镇均设立 乡镇调委会、110个村(居)设立村(居)调委会,共有人民调解员690人。3年来,各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矛盾纠纷排查,将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及时依法依规调处,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对于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乡(镇)调委会组织在村调解室调解,对于比较简易的矛盾纠纷,调委会组织在矛盾纠纷现场调解。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因地处偏远出行不方便的纠纷当事人,村调委会组织到当事人家里进行调解,并通知相距较近的群众和相类似纠纷的当事人参加旁听,以案释法,让其他群众受到法治教育。对全县重大疑难纠纷逐级上报。调处不成的及时引导进入行政和诉讼程序。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确保了调解工作的有效衔接,矛盾纠纷得于妥善化解。
3年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矛盾纠纷2703件,调解成功2656件,其中村(居)调委会调解件2240件,乡镇调委会调解394件,其他调委会组织调解69件,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的和谐稳定。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文明风采焕发
近年来,五峰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同时,打造了具有五峰县域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基层治理品牌,创建了具有五峰本土化的“枫桥经验”,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五峰的法治文明建设。
创新家庭诚信守法档案建设品牌。对常年居住县内年满18周岁的农村居民,以家庭户为单元,以纸质和电子双重建档,与全县各村居的《村规民约》紧密结合,针对每名家庭成员的诚信守法行为和失信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信息记录和管理运用。
通过深入推进家庭诚信守法档案建设,调动了群众自觉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县运用诚信守法档案化解矛盾纠纷3381件。创新“一警三专N员”体制机制真正将社会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2021年以来,各行政村(社区)逐步建立和完善由1名社区民警或辅警,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交管路长、治保主任、网格员,带领劝导员、护林员、保洁员、管水员、党员、退休干部、志愿者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体系。1年多来,全县发案数同比下降28%,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7%。
创新“无证明城市”打造品牌。全县自今年5月启动创建无证明城市工作以来,着眼老百姓“少开证明少跑路”的迫切需要,严把清理、审核、公布、规范、监督等关键环节,在缩减证明材料、简化办证流程上狠下功夫,努力使证明事项多减、应减、尽减。自“无证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办理“无证明”事项2307件,其中告知承诺办理1728件、部门核查办理484件、数据共享办理89件、法定证照办理6件;村(社区)开具的证明较2021年减少近60%。
本文来自【三峡晚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