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权威热点速递:伊通借贷纠纷案例,吉林省法学会网站

阅读:

吉林省通榆县八面村二社李老汉患有先天性血瘤、哮喘和严重的肺心症,多次住院,期间荒了地、卖了房,亲戚朋友借了个遍,欠下一身债,几度放弃了治疗。

2017年,通榆县法学会专职副会长万德喜下派到八面村驻村扶贫,任党建指导员。看到李老汉家里的情况,万德喜心里很是着急。为了解决老万李家的生活窘境,万德喜向全乡干部群众发出了倡议,2017年3月,村两委成员、包保干部以及得到消息的村民纷纷慷慨解囊,短短的一个下午,就为李老汉捐款2360元,使李老汉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万德喜帮助他把6亩地流转给了村里的种田大户,还在当地修路的工地上给他找到了一份打更的差事,使李老汉每天能有70多元的收入,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这是吉林省法学会服务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吉林省法学会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立足于自身职能,积极组织各级法学会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全力投入脱贫攻坚战工作中,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筑起了法学会的一道风景线。

下沉一线 驻村扶贫

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吉林省不断推进基层法学会组织建设。各级法学会组织把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作为重要的职责任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吉林省法学会及时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省法学会会长马俊清要求,要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入“三大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全省各级法学会干部响应省法学会的号召,走上脱贫攻坚战一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有的任第一书记,有的任驻村干部。

要想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首先要加强党的建设。万德喜到八面村以后,首先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党的建设。他协助村党支部完善“三会一课”等工制度八项,先后发展党员4人。鼓励党员为党建发展献言献策,实行党务公开,诚恳接受民主监督,凡是重大项目都做到及时公开透明。他还积极协调资金,帮助村里完善了办公设备。在他的带领下,全村38名党员主动与贫困群众结对子。2019年5月,八面村接到了省城一笔2000箱小米的订单。万德喜带着党员干部走进了加工车间,半个多月过去了,经过精选、包装等工序,八面村优质小米如期走进了省城大市场。

同万德喜一样走进贫困村人第一书记的还有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法学会副秘书长房占君。2018年7月,房占君主动请缨到农村扶贫。“我是法学会的干部,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一员,就要响应党的召唤,在脱贫攻坚这样的关键时刻走上第一线。”房占君说。

在靠山镇太平村,房占君带领扶贫工作队深入走访贫困户,详细了解家庭情况,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识别程序、脱贫退出指标一项一项核对,每一项都详细记录,制定帮扶计划,措施并且装订成册,实行精准扶贫。房占君建议加强项目扶贫工作,村委会大力清理发包集体资源,2018年2019年两年就收入26万元。2019年10月,全村77户贫困户共计脱贫75户157人,剩余的贫困户2020年也可如期实现脱贫,太平村真正意义做到了山青水秀,幸福太平。房占君被评为省级脱贫攻坚嘉奖。

发挥优势 法律扶贫

吉林省各级法学会把法律扶贫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他们结合“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和“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或者依托基层法律专家服务站,推进法律服务上山下乡,大力宣传和普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领域法律法规,努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法治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白城市洮北区法学会与区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法律扶贫工作的通知》。

一是与洮北区51个贫困村签订了法律扶贫协议,把区、乡、村三级法律专家服务站作为精准扶贫中提供精准法律服务的重要平台,配合相关部门参与调解、仲裁、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培训,送法进贫困村,进贫困户。

二是制做法律扶贫“明白卡”,区法学会共制做法律服务便民卡5800多张,发放到每个贫困家庭,固定服务人员和服务程序,设立联系人和联系电话,贫困村、贫困户遇到法律问题,知道找谁、知道怎么找。

三是开辟法律扶贫绿色通道,贫困村、贫困户的涉法问题优先给予受理,建立“法律服务直通车”,专人负责法律服务,可直接联系区法律专家服务站提供服务。目前,共接到贫困群众直接电话咨询33人次,大多问题当天就给予了回复解答。

四是建立了由11名法律专家组成的法律扶贫服务团队和2名联络员,优先服务贫困村、贫困户。

五是创新建立“互联网+法律扶贫”方式,设立了QQ群和微信群,通过互联网,为贫困群众提供远程法律服务,提高了法律服务效率。

六是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强法律宣传,制做发放律服务宣传单6000余份。2019年以来,区法律专家服务站为贫困群众提供法律15件次,乡、村基层法律专家服务站接待困难群众法律咨询20余次,提请到区法律专家服务站的法律服务事项3件。与洮北区相邻的洮南市法学会,也在全市221个行政村设立了法学会会员联系制度,制作法律联系卡,还专门为全市7549户贫困村民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与贫困村建立了“一带一”的工作机制。截止目前,累计为全市贫困村群众解答土地、邻里、赡养、家庭等法律咨询600余次。

洮北区金祥乡东风村贫困户白某与其长子杨某因赡养问题产生纠纷,乡法律专家服务站工作人员主动为白某提供了法律服务。原来,白某与小儿子生活一起时由小儿子对白某进行赡养,后来,小儿子在两年前外出打工,此后大儿子杨某搬到白凤云住处承担赡养义务。今年由于种种原因杨某要与白某分家,并且要求房子归杨某所有,不再赡养白某。法律专家服务站人员了解情况之后,找到当事人杨某对其母子的矛盾进行调解,但是杨某坚决不同意调解方案。在多次调解无效的情况,对杨某出示了物权法和赡养法的相关规定,让其认识到杨某的执着和坚持是违法行为。最终杨某与白某达成了和解协议,杨某搬出白某住处并承担赡养义务,每月付给300元生活费,解决了白某的实际问题。

吉林省永吉县法学会专职干部孙建安被派到北大湖镇白马夫村驻村扶贫。孙建安把法律扶贫带到白马夫村。他结合村里的实际需要,请县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张琢到村里讲解了有关土地政策和借贷、司法调节程序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村民了解政策,知法懂法守法。孙建安还请张琢到村里讲法治课,针对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围绕侵害基层政权、村匪屯霸、侵占村民财产等问题,进行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宣传,由于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入情入理,很受村民欢迎。

深入研究 智力扶贫

法学法律理论学术资源是法学会的优势之一。吉林省内有吉林大学法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等多家政法院校和众多有志于法学法治理论研究的工作者,省法学会动员他们深入脱贫攻坚实践,开展理论研究,提出意见建议。

今年初,吉林省法学会向专家学者征询关于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吉林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彦君提出了“关于提升精准扶贫法治化程度的立法建议”,他提出,应当加强扶贫领域的立法,以《宪法》为依据,把“反贫困”确立为国家战略,同时确立“精准扶贫”、“物质扶贫与能力扶贫兼顾”、“多元扶贫与个体脱贫”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吉林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彦明也提出,将精准扶贫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上来,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扶贫、脱贫工作,坚持依法治贫、依法扶贫。吉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平提出,制定打赢三大坚战成效考核机制和实施细则,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开展考核。

“法治理论研究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一定要立足社会生活,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吉林省通化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党组书记赵正军对法学会工作提出的要求。

通化市法学会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围绕扶贫攻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以及工作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先后组织对“农村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社会救助体制建设”“扶贫资金监管”“探索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等12个课题进行了研讨,并召开专题研讨会,为党委和政府提供有质量、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据了解,通化市法学会被市人大常委会确立为立法联系点,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推荐26名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有关法规、规章的调研论证。积极参与政府智库建设,为政府决策在事前事中当好参谋,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柳河县时家店乡鹿尾林村是深度贫困村之一,乡法律专家服务站站长逄金玉是一位资深的法律工作者,针对这个村扶贫问题,他们从法治实践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村决胜脱贫攻坚应抓好发展壮大5种扶贫产业,即种植土豆加工粉条,黑羽鸡养殖等等。同时每个产业的合作社吸纳有这方面特长的贫困户,法律专家服务站帮助这些合作社到工商部门进行冠名登记,建厂登记、引进项目、销售合作等从法律专业角度“助推”扶贫产业,监督扶贫资金管理,使全村走上致富路。

逄金玉告诉记者,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多方式参与扶贫产业项目,每人每年能增加近2000元收入,能解决很多贫困户的实际问题。

“见成效最好的是黑羽鸡养殖。” 逄金玉说,这种鸡肉蛋营养价值比较高、养殖的条件和技术对普通老百姓要求不太高,另外有技术人员的指导,收益很不错。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曹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