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上市银行巨头Yes Bank近日被接管一事,打乱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印度出海脚步。受该事件影响,多家进军印度的借贷类金融科技公司,因现金流遇阻,业务陷入停滞状态,连环反应后,包括一些系统服务商也受到牵连。印度已成为金融科技出海的新兴热门地,近百家公司涌入布局,不过,机遇之余风险仍存。当前,印度基础设施薄弱,征信系统不完善,相应的运营风险也比较高,出海印度的金融科技企业,如何在多变的市场中寻找自身定位,引起业内关注。
YES Bank被接管 支付、现金贷机构受冲击
“由于财务状况严重恶化,且缺乏可靠资本注入计划,中央政府于2020年3月5日发出命令,Yes Bank被暂停使用。此举主要是考虑储户的利益。”3月6日,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官网正式公告Yes Bank重组计划,让许多出海印度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慌了神。
据公告披露,YES Bank被接管后,银行资金将被冻结,单个账户的取款上限被设置为5万卢比。也正因为这一点,大多数出海印度的金融科技公司业务受到巨大冲击,据了解,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支付公司,如razorpay、Cash free均与YES Bank相连,无法实现放款和回款后,多家进军印度的借贷类金融科技公司,也因现金流遇阻,业务陷入停滞状态,连环反应后,包括一些系统服务商也受到牵连。
“YES Bank接管事件是印度银行业不良增速的‘冰山一角’,由此诱发的业务停摆中,对该行所承接的支付业务都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其中以资金超速流动为特点的小额现金贷业务受冲击最大。”一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前,出海印度的借贷类金融科技公司用YES Bank的支付通道比例很高,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小额现金贷业务周期较短,资金回款一般是以一周或两周为单位,资金流速也通常是常规分期产品的2到4倍,而此次突遇支付通道关闭,也意味着对其业务所造成的影响,将是常规分期产品2至4倍率的冲击。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放款和回款两方面。一位从事金融科技出海落地的资深人士同样称,YES Bank被接管,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支付公司,紧接着传导给中国现金贷公司的影响便是放款和回款问题。
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看来,YES Bank被接管,银行资金被冻结,与之合作金融科技公司的借贷业务账户将受到较大影响,借款人的还款和放款无法正常进行。后续,根据Yes Bank的恢复情况,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可能需要支付公司调整合作银行。
利用监管真空期挣“快钱”? 时间窗口已不多
自2019年以来,金融科技机构出海印度案例便频见报端。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其中不乏小米金融、OPPO等互联网巨头,也包括掌众、现金巴士等互金公司,纷纷进军印度布局,布局领域包括支付业务、贷款业务、导流业务等。
对于此次YES Bank接管事件中,各家中国金融科技机构业务是否受到波及?北京商报记者向多家企业进行了采访,其中,小米金融回复称,目前已在印度当地提供有Mi CreditMi(贷款超市)和 Pay服务(支付业务),该事件对小米金融整体并未造成较大影响,运行状态正常,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客诉也做了应对方案。其他公司则在发稿前未作出进一步回复。
当前,印度已成为金融科技出海热门目的地。有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前已有70家左右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布局印度,如果持续火热,该数字将升至上百家甚至几百家。庞大的市场、人口的红利以及消费升级优势,使得在线借贷市场需求旺盛,而传统银行提供的服务有限,因此很多机构普遍认为印度在线金融的市场前景较好。
不过,业内人士李涵(化名)指出,“印度作为中国金融科技出海的重要市场,最主要的优势是人口与相对宽松的监管(启动了监管沙盒制度),不少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是想在强监管出台之前,利用政策真空期赚一波快钱。”
“很多公司都是小的‘游击队’,都在印度,主要是和当地公司合作放贷,坏账很高,不过利息可覆盖,通过一个App、一套后台、三个催收,一两百万人民币本金,非人员成本十万左右即可进行,主要是灰色业务,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反正政府还没管。”李涵透露。
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不管是深耕还是赚快钱,留给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正如前述从事金融科技出海落地的人士指出,“印度这个市场从去年开始炒到现在,已经热了近一年的时间,受近期疫情影响,本来很多业务就没办法落地,有了这些接管事件后,大家则对业务布局也更为谨慎。”
一正在布局印度的金融科技公司高管介绍,该公司于2019年初在印度布局金融科技业务,“当时还觉得是出海唯一未过热的热土。但从现在来看,时间窗口已经不大了。”
此外,前述从事金融科技出海落地的资深人士同样称,“尽管在推进国际化,但印度最终一定是本地化占领市场,从目前来看,在印度赛道孵化独角兽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只有管理层、资本、团队等全方位具备能力的国际化公司,才有一定机会脱颖而出。”
出海并非坦途 警惕挤出效应
不过,也有人士指出,此次突发事件也给了出海公司一个警示,即应该防范风险,在选择支付公司和托管银行的时候,最好有多一些备选项,不能把所有业务都押注在一家支付公司、托管银行上。
尽管印度市场存在机遇,但出海也并非坦途。“很多入局者的想法就是去赚钱,大部分机构都是瞄准线上信贷的逻辑去展业,部分直接照搬国内的模式,但从印度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路子已经开始行不通。”资深业内人士康明(化名)指出,一方面,印度本土化的互联网思维也特别活跃,本土化市场的资本化团队也并不差,因此出海企业照搬国内信贷模式不一定管用,很多本土化机构也会做。
另一方面,展业前也要考察印度的法律制度、资金进出、人员管理及文化环境等等,在很多层面,印度的门槛会比印尼明显要高很多,其中一大难点就是牌照,据了解,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要想获取牌照,可通过申请、购买或挂靠,尽管目前印度法律不限制外资进入,但企业申请流程十分繁琐,且时间周期也拖得很长。
除了牌照难点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出海印度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也会遇到业务开展的难题。在出海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建设程度弱、文化习俗迥异等问题,因此都会造成一定的风险。
“因为语言不通,因此有些出海公司没有本地公司有优势,也会遇到被骗的案例,也会踩到坑,会有很多失败者打水漂的一面。”一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无奈道。
于百程则指出,印度市场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比国内不同,基础设施薄弱,征信系统不完善,相应的运营风险也比较高。出海印度的金融科技企业,需要做好比较充足的准备,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当地合作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在巨大而多变的市场中寻找到自身的定位,扎实推进。
康明预测,印度市场未来的赛道一定是小而美、国际化、本土化的企业,因此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后来者入局也会越来越难做,肯定会有挤出效应。“只要不瞎折腾,做细分业务是没问题的,基本上60%到70%都可以活下去。但要注意的是,图快钱、不注重风险、业务激进的公司,肯定会被清出市场。”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