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古
据某足球专业报报道,被誉为中超“最不差钱”两大巨头之一的山东泰山俱乐部,2022赛季稳地运营,“都是山东电力一家在支撑”。
2020年6月30日下午,山东电力公司与济南市政府达成鲁能体育股权划转协议,前者前将持有的40%鲁能足球俱乐部股份无偿划转给济南文旅集团。新的俱乐部股权结构为4:3:3,由济南文旅、山东电力、鲁能集团共同持股,中超第一家股权多元化俱乐部就此诞生。当时整个中国足坛敲锣打鼓、莺歌燕舞的报道,今日仍依稀可见。
但事实上,2021赛季,泰山俱乐部的费用除了山东电力的拨款之外,剩下的就是原运营方留下的5、6个亿资金。而这笔钱,是俱乐部过去多年在转会市场上攒下的家底。2022赛季,山东电力第一个按比例完成的注资,但另外两个股东却没有支付配套资金,大股东济南文旅馆甚至连2021赛季的一半都还没有拨付。换言之,泰山俱乐部2022赛季几乎是在“吃老本”了。
危机随之而至。上赛季中期,泰山俱乐部就拉响了“断炊”的警报。后在济南市政府干预下,大股东将2021赛季的一半资金划转到位,才勉强化解了欠薪风险。而2022赛季,泰山俱乐部3大股东资金配套如下:山东电力两个赛季均全部到位;鲁能集团欠2022赛季;济南文旅欠2022赛季,并且2021赛季的资金配套分两部分完成,一半是按比例划转,另一半是以俱乐部借款形式完成。
也就是说,2022赛季,泰山俱乐部70%的资金没到位。而如果21赛季济南文旅那一半依旧是“借支”挂账,泰山俱乐部的“窟窿”更大。
这说明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即便强如经济大省山东,要养活一家中超俱乐部也并不容易。特别是目前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的俱乐部股改中,“文旅”占大股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嵩山龙门俱乐部等。究其原因,除了各地的文旅集团几乎皆无实体经济、难以或者“舍不得”一年往外掏几个亿外,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是主要“祸根”。
文旅集团是政府独资公司,担负社会责任天经地义。但其也有经营业绩考核,同样追求经济利益。把钱投入足球,却连水漂都看不到,这很难持续激励投资人的热情,至少目前这个阶段如此。
中国足协在推行俱乐部名称中性化的时候,总强调不能“城头变幻大王旗”、换一个投资人俱乐部名称就变一次,强调地域性、百年豪门。但目前的中国职业足球的事实就是,大多数俱乐部还不能独立生存,说白了就是不具备自身“造血”。这一点,与欧洲俱乐部存在本质的区别。
特别是近3年,由于可知的原因,联赛多是以赛会制形式进行,赞助费直线下滑。即便努力促成了一些场次的主客场制,但“第三方主场”、看台不放开等限制,俱乐部的其它经营收入几乎为零。
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是一个趋势,迟早必须进行,但现在条件不成熟。连泰山俱乐部都差点欠薪,其他俱乐部的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除了上海海港,相信上赛季不欠薪的俱乐部中,武汉三镇、成都蓉城、浙江队等想必也不会好得哪里去。之所以不欠薪、不出现欠薪“风险”,投入相对不大应该是主因。比如,武汉三镇2022赛季的投入据说也只有3个亿。
最新消息,泰山俱乐部新一轮“股权改革的话题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新的国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干预”,还包括“全面收缩梯队”等举措。说好听点,这叫“开源节流”。但一家国企“不行了”,又找新的国企继续投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接力为足球“供血”,其实是另一种“城头变幻大王旗”。它所戳痛的,依然是中国职业足球的生存能力极其微弱的弊端。
困难明摆着,思路也很清晰,但这并非解决办法的全部。就像传说中将取消U23政策一样,个人认为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暂时取消,不失为最有效的办法。只有等职业俱乐部相对成熟了、具备自身良性循环的运营之后的名称中性化,才是健康的职业俱乐部。
俱乐部名称中性化“一刀切”,除了“懒政”,还有一点就是管理部门的好大喜功。其结果,俱乐部生存困难、欠薪现象此起彼伏之外,中国足球整个生存环境继续恶化,并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今日头条独稿,未经许可禁止以非本人名字转载!图片来自今日头条免费图片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