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见解]百科资讯:文山张康山借贷纠纷,为了迎接亚运会的到来

阅读: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来!

注:第一列为作者,第二列为文章标题,

第三列为所载期数及页数,在前为期数,在后为页数。

特别推荐

学术月刊编辑部 光明日报理论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8 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1·5

当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陈小君

土地改革之“三权分置”入法及其实现障碍的解除——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

1·87

贺雪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逻辑与谬误

1·96

刘 磊

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解释:问题、争议及权衡

1·105

传统意象的三种文化模式(专题讨论)

朱志荣

论《周易》的意象观

2·124

余开亮

郭象玄冥观与审美意象创构的玄学理路

2·130

王 耘

论佛教“相”文化对审美意象创构的三重影响

2·137

构建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

刘艳红

以科学立法促进刑法话语体系发展

4·94

陈金钊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4·106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与话语体系

罗梁波

行政理性场景的演变格局:传统、现实与未来

5·58

尚虎平

“治理”的中国诉求及当前国内治理研究的困境

5·72

新中国 70 年经济理论与发展实践

任保平

新中国 70 年经济发展的逻辑与

发展经济学领域的重大创新

8·27

李萍

杜乾香

新中国 70 年经济制度变迁:

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8·37

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

刘志彪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治理机制创新

10·31

张学良

杨羊

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须处理好几类关系

10·39

陈建军

黄 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国际经验、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

10·46

新中国七十年文艺理论回顾

肖伟胜

长新中国七十年大陆文化研究的演进逻辑及其反思

10·121

汪正龙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异——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演变及其理论思考

10·132

郭勇健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新时期”之回顾及“新时代”之展望

10·139

李 立

想象的理性——马克思美学体系中隐喻的认知维度

10·150

诠释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学术

景海峰

从经学到经学史

——儒家经典诠释展开的一个视角

11·5

何卫平

解释学循环与美诺悖论

——来自海德格尔思想的启示

11·15

张庆熊

公共诠释的社会功能与带有

批判维度的主体际交往方式

11·24

哲 学

杨国荣

“事”与“史”

1·11

梁 涛

《尚书·高宗肜日》新探

——兼论殷周的两次宗教变革及“民”的发现

1·24

吴晓明

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学术的批判

2·5

张 兵

中国哲学的“回返”疑难

——兼及一种身体式回返的阐明

2·17

丁为祥

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

——对理学思想谱系的一种逆向把握

3·5

周嘉昕

“批判经济学”与“实践哲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葛兰西

3·17

张留华

论“逻辑分析”

3·26

韩立新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4·5

孙向晨

黑格尔论国家与宗教

——《法哲学原理》第 270 节附释解读

4·17

李 立

想象的理性——马克思美学体系中隐喻的认知维度

10·150

高新民

卢 锐

“同一性危机”与叙事自我论

4·31

陈亚军

规范·推论·交往·世界

——布兰顿哲学的四个维度

5·5

莫伟民

福柯论“医院空间”的政治权力运作

5·15

刘增光

“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

——罗汝芳身心之学的现象学诠释

5·24

孙周兴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

6·5

卞绍斌

走出自然状态:康德与公共法权的证成

6·13

张一兵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 - 所识二肢认知——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

7·5

杨泽波

回应“钱穆之问”

——儒家生生伦理学对天人合一问题的再思考

7·13

陈雅文

公民德性与伦理德性:关怀伦理学的一种启示

7·22

王庆节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论达沃斯论辩中卡西尔对海德格尔“康德解释”的一个责难

8·5

陈 赟

《庄子》“小大之辩”两种解释取向及其有效界域

8·13

韩水法

自由的四个层面

9·5

彭国翔

“治气”与“养心”: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9·18

张 江

奥特弗莱德·赫费

“原意性阐释”还是“理论性阐释”

——关于阐释边界的对话

10·5

吴 震

刘 昊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10·14

卓承芳

胡大平

存在与速度——维希留与社会批判理论本体论视域的深化

10·22

殷 杰

张玉帅

论道德研究的自然化面向

11·31

贺 来

从特殊的“知识类型”到特殊的“人类活动”——对当代哲学观一种重大转向的考察

12·5

徐英瑾

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与儒家“正名”论的对话——兼论汉语哲学与分析哲学结合的可能性

12·13

程乐松

从书写理解差异——跨语际哲学思想对比中的汉语特质

12·24

经济学

张 杰

银行竞争如何影响企业负债率——中国的事实与解释

1·34

石良平

王素云

王晶晶

从存量到流量的经济学分析:

流量经济理论框架的构建

1·50

张晖明

张 陶

国有企业改革再出发:从“分类”到“分层”

1·59

夏杰长

肖 宇

李诗林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再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2·34

陈 杰

吴义东

租购同权过程中住房权与公共服务获取权的可能冲突——为“住”租房还是为“权”租房

2·44

马 涛

李 卫

中西方传统经济思想特点的比较

2·57

黄少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的经济理论创新

3·39

黄祖辉

胡伟斌

中国农民工的演变轨迹与发展前瞻

3·48

刘 愿

卢 沛

新中国农业合作化生产绩效研究

3·56

刘 伟

苏 剑

守住底线,确保经济安全——2019 年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4·43

张 翕

陆 铭

提高回报 激发需求——改善中国农村教育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4·54

田国强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与改革应对

5·32

叶初升

任兆柯

经济学中的网络分析与网络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框架与网络分析方法的视界融合及其评述

5·39

吴真如

无标度网络与产品空间理论的应用研究新范式

5·47

赵燕菁

邱 爽

宋 涛

城市化转型:从高速度到高质量

6·32

陈旭东

程 霖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与新时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6·45

胡志平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与政府行为框架

6·53

袁扬舟

袁志刚

房价、土地收益与宏观经济运行——中外比较的视角

7·31

纪竞垚

刘守英

代际革命与农民的城市权利

7·43

程 艳

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

7·56

李 立

劳动人口年龄结构与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动态演化

汪 伟 刘玉飞 徐 炎8·48

10·150

余淼杰

黄杨荔

张 睿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富国效应”

9·32

蔡继明

郑敏思

刘梦醒

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9·46

何玉长

潘 超

经济发展高质量重在实体经济高质量

9·57

董直庆

王 辉

城镇化、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异质性——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

10·54

程大中

虞 丽

汪 宁

服务业对外开放与自由化:基本趋势、国际比较与中国对策

11·40

朱诗娥

杨汝岱

吴 比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评估

11·60

何大安

金融大数据与大数据金融

12·33

陈 钊

邓东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险与监管

——以 P2P 网络借贷为例

12·42

赵 磊

“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12·51

政治学

陈明明

双重逻辑交互作用中的党治与法治

1·68

顾 昕

走向互动式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创新中“国家 - 市场 - 社会关系”的变革

1·77

任 勇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问题驱动、理论

3·70

汪仲启

互动与聚合:

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与边界

3·82

王浦劬

汤 彬

论国家治理能力生产机制的三重维度

4·65

朱成燕

储建国

央地关系的协调性与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变迁——基于对制度变迁广义理论的反思

4·73

陈 明

“集体”的生成与再造: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政治逻辑解析

4·84

王炳权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回顾与前瞻

6·64

翟 翌

作为特许人的行政主体与“受许人的对象人”之间关系的变迁及价值——一个行政过程论的视角

6·78

涂永前

罗子越

胡夏枫

美国人事管理中的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及其启示

8·65

李威利

新单位制: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结构中的节点政治

8·78

张康之

论解放的困境与历史选择再出发

9·70

韩志明

国家治理的信息叙事:

清晰性、清晰化与清晰度

9·82

姚尚建

权利与共同体——族群多样性的论辩及国家边界

11·70

包刚升

政治危机何以形成:一项基于自由政体学说的理论分析

11·79

桑玉成

马天航

中国政治学 40 年:

议题设置与政治发展

12·60

束 赟

赋能与执行:

新技术时代政党组织的发展

12·71

法 学

胡 凌

从开放资源到基础服务:平台监管的新视角

2·96

戴 昕

重新发现社会规范:

中国网络法的经济社会学视角

2·109

尤陈俊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

3·95

杜 金

故事、图像与法律宣传——以清代《圣谕像解》为素材

3·109

于 明

“不可追忆时代”的用途与滥用——英国“古代宪法”理论的再检讨

5·88

王银宏

从“政治共识”到“共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选举让步协议》的制度意涵及其宪法意义

5·102

赵旭东

习俗作为法律与法律的习俗研究——习俗与法律研究的法律人类学辨析及问题展开

6·94

岳 林

论隐私的社会生成机制

——以习俗和法律关系为视角

6·104

王利明

论民法典物权编中居住权的若干问题

7·91

汪 洋

从用益权到居住权:

罗马法人役权的流变史

7·101

赖骏楠

清末四川财政的“集权”与“分权”之争:以经征局设立及其争议为切入点

8·89

谢 晶

儒法之间的刑罚根据论:

清律窃盗罚则的古今之维

8·106

常 安

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

9·95

翟志勇

《共同纲领》与新中国的不成文宪法1949—1954

9·109

强世功

批判法律理论的场域

——从《秋菊打官司》看批判法律理论的转向

10·92

王启梁

法治的社会基础——兼对“本土资源论”的新阐释

10·110

朱 勇

“官法同构”:中国古代的大国治理之路

11·95

于晓虹

杨 惠

党政体制重构视阈下政法工作推进逻辑的再审视

——基于《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的解读

11·105

薛 军

中国法上的行为能力宣告:

制度内涵与解释论重塑

12·95

王帅一

“无法”之讼: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田土细故

12·106

社会学

岳经纶

方 珂

从“社会身份本位”到“人类需要本位”:中国社会政策的范式演进

2·68

张国芳

滕尼斯“共同体 / 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

2·78

吴越菲

迈向流动性治理:

新地域空间的理论重构及其行动策略

2·86

丁元竹

社会关系模式建构:社区、主权国家与全球化视角

——关于相互交流与相互隔膜社会模式的思考

7·66

陶 庆

牛潇蒙

回归“文化”“人”与重塑扎根理论(ET)——从缅甸高地到霍桑实验的“寻根”路径

7·76

张卫国

王 双

大国崛起:

东亚模式与中国道路

10·67

刘志阳

王陆峰

中国社会企业的生成逻辑

10·82

郭台辉

历史社会学方法论的分化

12·81

陈堂发

媒介文化:伦理抑或权利范畴生活方式

12·152

文 学

蔡宗齐

唐代五言律诗句法与诗境

1·115

张 枣

(亚思明译)

梁宗岱与象征主义诗学

1·135

杨春时

论中华美学的诗学化特性

——兼论美学与诗学的关系

2·144

刘晓丽

“玻璃缸里的鱼”与“飘落的杨絮”

——殖民地的弱危美学

3·123

付建舟

进化论传播脉络与近代中国的“食人”言说

3·131

刘东玲

创造社、波西米亚与“普罗文学”

3·140

汤哲声

如何评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和价值评析

4·121

詹 玲

启蒙视野下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流变

4·128

韩 元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及改编影视剧中的妇女与民族国家

4·139

刘晓军

“说”祭与“说”体

5·112

陈成吒

“新子学”视域下中国“小说”观念的演进——以诸子“小说家”作品的文体变革为中心

5·125

赵树功

王国维古雅论与古代文才思想

5·136

毛宣国

“修辞性阅读”与文学阐释

6·117

刘旭光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6·129

陈 佳

“由行动而生出情感”:杜威美学表现观解读

6·143

赵树功

王国维古雅论与古代文才思想

5·136

褚潇白

关于“丁酉异梦”的互文性考辨

7·113

段从学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

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7·128

符杰祥

“忠贞”的悖论:丁玲的烈女 / 烈士认同与革命时代的性别政治

7·138

陈 伟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8·122

彭敏哲

闺秀·名媛·学者

——民国女性诗词的多元书写

8·132

杨 彬

仿拟及其类型与文体丕变:《金瓶梅词话》的仿拟研究

9·122

张 蕾

“伟大的传统”:《红楼梦》与清末民初小说

9·133

曹清华

江湖想象与权力实践

——《水浒传》的空间难题

9·143

徐碧辉

自然的人化、自由的形式与情感的境象——后现代语境下美的本质的再探索

11·117

顾明栋

论中西小说理论的哲学和美学根基

11·127

王振复

“解空第一”:

僧肇《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的美学意蕴

11·139

郭惠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五四时期至1950 年代初期中国籍作者的域外华文书写

12·121

金 进

海外华人社群的分化与维新文人的文学记忆——以晚清驻新总领事黄遵宪的创作生活为讨论对象

12·134

张蕴艳

《故事新编》手稿的时间意识及对记忆研究的启示——以《铸剑》为中心的探讨

12·143

历史学

汤勤福

秦晋之间:五礼制度的诞生研究

1·150

王振忠

清代藏书家汪启淑的商业经营与社会生活——对几份新见契约文书的解读

1·164

黄东兰

作为隐喻的空间

——日本史学研究中的“东洋”“东亚”与“东部欧亚”概念

2·152

马 戎

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

2·167

姚大力

中国边疆的基本特性

2·176

孙 明

“设法”:中国传统制度思想中的“假设”意涵——以郑玄《周礼》《王制》注中的“设法”为例

3·151

游欢孙

从景祐宫到振英祠:明清宿松石氏祖先故事的创造与演变

3·162

小 田

马如飞轶事与近代说书人的理想人格生成

3·171

陈 玺

绢帛与钱贯:唐代赃估规则之嬗变与运行

4·149

林秋云

晚清“淫伶”案中的华洋交涉与集团竞争——以李春来案为中心

4·159

田锡全

民国时期洋米进口税的征收及反响

4·174

邬国义

“丝绸之路”名称概念传播的历史考察

5·145

冯渝杰

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的仿拟与转化

5·168

贾钦涵

西方接吻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受容与变迁

6·152

冯贤亮

族以人重:明清之际魏塘钱氏的家族网络与政治变动

7·149

张景平

郑 航

“旱”何以成“灾”

——1932—1953 年河西走廊西部“旱灾”表述研究

7·164

王铭铭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8·143

黄向春

清代福州的“蜑民”与地方社会

——以一通嘉庆碑铭为中心的历史“厚描”

8·168

张达志

五代前夜:秦岐置州所见唐末“地缘政治”

9·152

桑 兵

《论持久战》的各方反响

9·169

仇鹿鸣

事件、过程与政治文化——近年来中古政治史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10·160

张洪彬

晚清疾疫理解的更新与世界的祛魅

10·172

晁福林

《史墙盘》 铭文补释

——兼论“成康之治”

11·150

侯旭东

事件是如何生成的?

——道光的日常与“鸦片战争”作为事件的形成

11·158

秦中亮

河朔藩镇性格说再检讨——兼论魏博牙兵形象的文本建构

12·161

范广欣

从齐家到经世如何可能

——晚清湖南理学家的思考

12·171

综 述

杨 瑞

“历史与文明:3—10 世纪的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7·181

访 谈

孙周兴

盛丹艳

在创造中完成抵抗

——孙周兴教授访谈

6·179

王庆节

曹青春

让哲学说汉语与“从中国来的哲学”的可能性——王庆节教授访谈

8·179

侯旭东

周 奇

知常以观变

——侯旭东教授访谈

11·179

【各期目录】

《学术月刊》| 2019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19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