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实事百科报道:邹秀丽民间借贷纠纷案,广州哪里发大水了

阅读:

6月15日,“百佳永辉Bravo”超市首家门店在广州花都区开业,宣告着永辉和百佳两大超市系统的整合进入新阶段,也让业界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广州零售业。

作为我国一线城市,广州素有千年商都之称,居民消费力强大。广州市工商局数据显示,广州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256.2亿元。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广州市在我国消费力前十强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把临近的副省级城市深圳远远甩在身后。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用“水大鱼大”的说法来形容一个巨大市场往往能培育出巨大的企业。但研究广州零售业我们发现,在这块丰饶的消费厚土,居然没能诞生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零售龙头企业。虽然广百集团、友谊集团等企业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胜佳超市、西亚兴安超市都是发展了20多年的本地零售企业,但它们的销售规模和在业界的影响力整体偏弱。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果延用鱼和水的关系来比喻广州零售业,我们认为广州“虽有大水,但无大鱼”。甚至一些广州当地的商界人士对此也表示遗憾。

《第三只眼看零售》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广州零售业人士,梳理下来,其中既有本地消费习惯的特殊性,也有地方政府规划和引导的原因,更有企业家进取精神的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在广州零售业表面“沉寂”的背后,它的街市异常繁荣,菜市场成为构筑广州市井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另外,广州的小业态比较发达,名创优品和NOME都是从广州起家,便利店、夫妻老婆店成为本地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述种种,共同形成广州特殊的零售业格局。

商贸之都

没有零售龙头


广州号称千年商都,是我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从商业网点和商圈分布来看,广州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中国十大城市之首。广州的天河路商业区、珠江新城、北京路步行街、江南西路商业街区、上下九步行街等均为规模较大的商圈,其中天河路商业区被誉为华南第一商圈。

从消费力来看,来自广州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7年广州市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居中国城市第一位。商品进出口总值97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此外,广州市还曾五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位 。

一般情况下,但凡消费发达的城市总会培育出一两家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零售企业。当这个城市级别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时候,甚至可能会诞生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零售企业。比如,物美之于北京、联华之于上海、苏宁之于南京、永辉之于福州等。

而在这方面,广州零售业是有所缺失的,它既比不上北京和上海,也不如与之相邻的副省级城市深圳。去年8月,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广东连锁50强》榜单显示,排名前十位的连锁零售企业中深圳企业占到了6席,来自广州的企业仅占3席,其余一席为来自东莞的美宜佳。

从一些在广州市发展的外来零售企业来看,它们扩张势力也比较均衡,并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从门店规模上讲,华润万家以30家门店的数量稳坐第一把交椅,但一位广州零售业人士表示,在经营水准上卜蜂莲花却是广州最好的超市;收购了好又多的沃尔玛拥有15家门店;家乐福一直徘徊在4家门店的规模;在与百佳和并之前永辉只有5家门店;而华南总部设立在广州的百佳超市拥有23家门店。

对于上述情况,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教授肖怡认为,这是受到深圳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更加开放和包容,从而吸纳更多大型零售企业将总部设立于此”。肖怡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另一方面,发生在广州零售业历史上的收购让一些具有潜力、在当时领先的零售企业终止了它的继续发育,丧失做大做强的机会。

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好又多。2007年2月,沃尔玛以2.64亿美元的价格购得好又多35%的股权,还向其他股东提供了3.76亿美元的贷款,换取另外30%的投票权,从而控制了好又多的实际经营权,最终对好又多进行全部收购。

好又多止步于2007年,但当时它的门店规模在行业里是非常靠前的。2007年的连锁百强数据显示,好又多以140亿元的销售规模位列百强榜第17位,并在广州、深圳、成都、昆明、绵阳、西安、武汉、福州、厦门、宁波、温州、杭州、上海等城市开店,初步形成了全国扩张的布局。

自好又多之后,再也没有一家广州超市企业寻求全国扩张。

广府文化的特性

政府引导的“缺位”


不少零售企业高管表示广州市场“很难做”。通过沃尔玛、家乐福、永辉等企业在广州和深圳开店数量的对比可以看出一些迹象:沃尔玛在广州有15家门店,在深圳有43家门店;家乐福在广州有4家门店,在深圳有8家门店;永辉在广州有5家门店,在深圳有10家门店。

相邻的两个一线城市,同一家企业在广州和深圳的门店数差异较大,侧面反应出广州市场的特殊性。

在广州资深零售人王先生看来,这是由于独特的广府文化所致。广府文化指的是广州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文化,主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区域,以及周边的粤西、粤北部分地区。体现在饮食习惯上,消费者对食材的新鲜度有极高的要求。王先生自幼在广州长大,拥有将近20年零售经验,熟悉华南零售市场。

“广州消费者对新鲜有着严苛的要求。以猪肉为例,当地消费者很少买超市里经过冷却排酸的冷鲜肉,更喜欢到市场购买半夜宰杀,一早上市的热鲜肉。他们喜欢煲汤时猪肉新鲜的血水融入汤汁里的味道”,得厨生鲜创始人黄寿雄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另外,广州人喜欢煲汤,注重养生,对汤料和所添加的中药材更是考究。这使得大部分广州消费者喜欢在懂得本地消费习惯的街市购买需要的食材。久而久之,形成了深厚的市井文化,也成为广州本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地居民形成了一种惯例,要买海味就去一德路批发市场,要买中药材就去清平市场,要买水产就去黄沙市场……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在这些市场周边开店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这些品类”。王先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一位外资零售商广州区域负责人也表示,广州是全国菜市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菜市场的分布和规划。有一种说法是,新开发的小区周边可以没有超市,但不可以没有菜市场。

广府文化影响下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差异性使然,现代化的零售业态特别是一些大卖场业态无法像菜市场一样参与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这也是广州本地化零售企业无法崛起的原因之一。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不能小觑这种广府文化的独特性。比如广州周边的佛山和顺德也是很多外地零售企业难以攻克的区域,其核心难点还是无法满足广府文化之下本地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再从广府文化层面看广州和深圳,虽然二者都是华南区域的主要城市,地理位置也非常接近。但深圳毕竟是移民城市,并没有受到太多广府文化的熏陶。反倒是香港,其消费特征与广州更为接近。如果用国家来比喻广州和深圳,一个是英国,另一个则是美国。”王先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另一方面,政府引导的“缺失”,也是广州没能出现零售巨头的一个原因。多位广州商界人士表示,广州市政府在主导零售业整合方面比较“佛系”,不像其他一些地方政府那样有意识培养一两家商业巨头。比如百联集团、武商集团等大型国有零售巨头的出现,背后都有地方国资委在运筹帷幄。

“1997年全国连锁经营会议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国有商业整合潮,但在广州政府没有推动整合,主要依靠市场自发驱动,导致广州没有整合出一个大企业。”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樊飞飞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不过,亦有观点认为,这正是广州市政府的开放和开明之处,也是其尊重市场经济的体现。

大卖场发展空间变小

本地化超市、小业态面临机遇


“广州现在很难找到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适合开大卖场的物业了,未来是小业态的天下。我们也将转型发展小型门店”。一位外资大卖场高管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广州城市的规划使得大卖场未来发展空间变小,主要是适合的物业太少了。很多外资大卖场在广州门店数不多,也是受制于物业的所得。

“以2013年规划的广钢新城为例。这是一座占地面积657公顷,可以容纳19万人口的大型社区。我们居然在里面找不到能够开大卖场的适合物业”。上述外资大卖场高管表示。

西亚兴安超市总经理邹秀丽亦认为,小业态将成为广州市场的主流形态,将呈现细分化、多元化的趋势,竞争将更加激烈。

西亚兴安超市去年在广州某小区开了一间300平方米的社区店。在这座只有4000户居民的小区,除了西亚兴安超市之外,还有6家面积相当的社区生鲜店、2家综合类的社区超市、4家连锁便利店,此外还有3家水果店和一家烘焙店。“这家店广州市零售业竞争一个真实写照”。邹秀丽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那么, 广州零售业的突破点在哪里?

在王先生看来,迎合当地消费需求,走本土化路线是一条可行之道,百佳超市此前就做得不错。2000年前后,百佳超市在广州开出第一家大卖场。王先生刚刚涉足零售业,在他看来,当时的百佳超市极大满足了本地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百佳超市来自香港,香港和广州均受广府文化影响,广州市民也因此认可当初百佳超市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举例来说,当时卖场的广播和促销信息都是用粤语播放的,大家听起来很亲切;在商品上,一些煲粥的调料、过节用的贡品等都是深受本地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在服务上,消费者要说买猪肉,刀手就会根据不同需求,给你切分前腿肉或者后腿肉。”王先生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不过,百佳超市2003之后引入一些家乐福系统的高管,并尝试以家乐福模式在全国扩张战略之后,百佳超市原来贴近消费者的特色便逐渐消失。

“百佳转型之后其实给广州市场留下了一些空白地带”。王先生表示,这也许是未来的机遇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