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当您老了,头发白了,您会选择如何养老?
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在现代社会大多数“421”模式的家庭中,养老压力不言而喻。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官府对老人有什么特殊的优待?如果您对各个朝代的养老政策稍有涉略,可能特别想穿越回“以孝治天下”的汉代。别着急,您先得领取“老年证”。
汉代的老年证可不是一个小本子,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
提及古代养老,四川博物院的东汉养老画像砖,绝对是明星文物,也是汉朝优待老人的真实写照。
这块画像砖上有一个跪于粮仓前的老者,他扛在肩头的鸠杖,相当于最早的“老年证”。
东汉养老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
唯一一块养老题材的画像砖
1956年出土于彭州市太平乡的东汉养老画像砖,是四川地区目前出土文物中唯一一块养老题材的画像砖,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这块画像砖是汉代养老风俗的写照,证实了史书上记载的两汉养老尊老之风。
由于题材稀有,画面方正,构图完整,它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属于明星级别的画像砖。
这块画像砖的正面有一座仓房,建在台阶上,台阶前还有踏道上下。仓房开两门,门闩在外,房顶上有两气窗。
川博讲解员周瑾璇根据仓房这些特征推测,这是一座粮仓。
汉代普通百姓家的门闩应该在屋内,而画像砖上的门闩在外,说明应该是公共场所。
仓房建在台阶上防潮,踏道方便运输,气窗可以通风透气,这些建筑特征都是保存粮食的必备条件。
画像砖上,仓房的左侧前铺一席,席上坐一戴冠长服的人,可能是管理仓房的小吏。
他两手伸出似作指挥状,面前还放着大小两个量器。
有趣的是,右下角有一个执鸠杖的老人,躬身坐于地面,手扶粮袋,注视着仆役用量器分发粮食。
在川博文博副研究员何先红看来,川博养老画像砖上的粮仓建筑特点、官吏宽衣大袍的服饰风格,都蕴藏着巴蜀味道,是四川地区养老敬老的真实写照。
何先红大胆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享受了鸠杖特权的高寿老人,或是在四川推行养老政策的官员。
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养老图(成都博物馆藏)
汉石刻上的老人
四川是中国画像砖、画像石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从西汉中后期开始流行,盛行于东汉,延续至蜀汉初年。
四川出土的汉代石刻种类繁多,构图考究,题材广泛,人物既有端坐于龙虎坐骑上的西王母,也有在田间地头耕作的农夫;象征威仪、等级的车马,更是汉代画像砖上的“常客”。
石刻上的场景,既有狩猎、制盐、采摘等生产劳作,又有宴饮、舞乐、养老等生活习俗。
不过,类似的养老图并不鲜见,成都博物馆展出的一块出土于曾家包汉墓的画像石,画面更为丰富。
这块画像石囊括了庖厨、汲水、饲养动物、弋射收获等生产生活百态,当然也包括养老。
养老图中,也有一座顶有天窗的仓房,房前有一人手持器皿从房中走出,向房子右侧一位执鸠杖坐于地上的老者走去,似乎是给老者送粮食。
老人旁边是一棵树,身后是一栋二层小楼,楼上有两人似在演奏乐器,生活情趣浓郁。
此外,1958年河南省荥阳县出土的东汉陶仓上,也有一幅彩绘养老图。
检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库,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器物的四壁都有彩绘图像,养老图的中间跪坐者是老者,左边两人为朝廷官吏,右边两个侍从中有一人手提粮袋,同样是给老人分发粮食。
东汉养老画像砖拓片。(四川博物院藏)
养老与借贷之争
这些汉代石刻的画面,究竟描绘了什么场景?学术界曾有争议。
文物刚刚出土时,均被释为“告贷图”或“乞贷图”,认为这是地主放高利贷或者收租的情形,是地主巨贾盘剥百姓的生动写照。
1979年,著名考古学家沈仲常在《考古》杂志上发表《“告贷图”画像砖质疑》一文,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画像砖的实质是“养老图”,理由是老人身旁的鸠杖。
汉代文献中有关于鸠杖的记载。
《后汉书·仪礼志》中写道:“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秋天的第二个月,朝廷要入户调查,对古稀老人授予玉杖,并给老人送饭。
对耄耋之年的老人,朝廷还要在九尺玉杖的顶端装饰鸠鸟,作为向高龄老人颁发的“老年证”。
鸠杖是汉代尊老养老的凭证,何先红由此推断,图中反映的正是“行糜粥饮食”的养老场景。
那些跪坐在地的老人,并非乞讨粮食,而是对皇恩浩荡的感激姿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