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涯(八)
文/周宏康
我的青少年时代,没有“国学”这种说法。那时,我接触的古文和古典诗词,仅限于课本上的一点点。不能像前辈那样,从小就背诵古诗、朗读古文。再说,那时的社会状况也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宽松。记得学过几段《论语》,一篇韩愈的《师说》,一篇柳宗元的《扑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古诗词也就是杜甫的《石壕吏》,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等几首。印象较深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尤其那绝世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的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与诗人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相结合,将诗人的崇高思想表现到极致,成为千古相传的民族美德。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更是杜甫诗集中罕见的描写喜悦之情的诗篇。全诗发自肺腑,直抒胸臆,毫不做作,一气呵成,明快自然,感情奔放,韵律疾驰,强烈地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心情和急欲回乡的愿望。
在毕业前夕,准备高考复习功课的空档里,也挤时间看小说。有三本书我的印象较深。茅呈的《监狱里的斗争》、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和欧阳山的《三家巷》。第一本对我填报升学志愿,影响很大。作者茅呈,当时是大连海运学院院长。《监狱里的斗争》是回忆性长篇小说。通过书中内容,我了解茅呈的事。对他非常崇拜,爱屋及乌,对他当院长的学校也就向往了。至于书的内容,倒是记住的不多。
高云览的《小城春秋》被论者誉为“用生命写成的作品”,是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之一。此书取材于193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震惊中外的厦门大劫狱事件。书中洋溢着革命激情和坚贞不移的革命信念。我就是被书中英雄儿女的高大形象、劫狱的勇敢传奇情节以及贯穿战斗的生活气息而激动,伴随着叹息、流泪和欢呼一读再读。作者将爱国热情和党领导的地下斗争相结合,讴歌出一首首赞歌。
如其中有首诗,写到:
把你手中的红旗交给我,同志,
如同昨天别人把它交给你。
今天,你挺着胸脯走向刑场。
明天,我要带它一起上战场。
让不倒的红旗像你不屈的雄姿,
永远鼓舞我们前进,走向胜利。
作者说:“今天我要写的已经不是那个劫狱的史料,而是通过这些史料来写人,写那些死在国民党刀下而活在我心灵里的人。”他做到了。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鲜活的、性格鲜明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如主人公陈四敏,沉着老练、感情丰富细腻,不仅谦恭和蔼,目光深远,做事稳当,而且在说话上一丝不苟,尤为感人的是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譬如他对小动物的溺爱,对牺牲了的妻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热情姑娘丁秀苇的感情波澜,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其他如吴坚的机智老练、何剑平的忠诚、粗憨,丁秀苇的热情泼辣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喜欢《小城春秋》一书的另一原因,就是书中突出的语言个性化和故事情节的惊险多变。在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时,用的都是符合本人身份和特征的语言。
由于劫狱事件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小说以此为主要情节,就使小说更富动感。尤其对劫狱事件一波三折的描绘,紧张、曲折、惊险刺激,一会儿让人心提到嗓子眼,一会儿又让人开怀大笑,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有人说:“读这部作品,好像登高看日出,最初是平淡无奇的,及至到了绝顶,则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小城春秋》曾被冯牧先生拿来与《青春之歌》相提并论。他在《新时代生活的画卷》一书中,写到:“《小城春秋》与《青春之歌》一样,一南一北,相互辉映。”人们这样说,主要因为它们都是描写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在十七年文学中显得尤为独特。
欧阳山的《三家巷》文学价值,当然比上述二书要高。应该说,是那个年代的畅销书。它与“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具有不同的情趣和味道。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阅读面更广。我读的是196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三家巷》。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的广州。作品通过三家巷中三户人家中年轻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描写了他们不同的成长过程。这三户,一个工人家庭、一个买办家庭、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间的历史及其相互交错关系,反映了当时南方都市的革命形势以及社会各阶级力量的消长变化。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周炳、区桃等主要人物革命青年的形象,写出了他们如何在斗争的风雨中迅速觉醒,在革命熔炉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深刻揭露变节、投降分子从软弱、动摇到变节的复杂过程和反动分子的丑恶灵魂。在当代小说中,第一次生动地展现了省港大罢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震惊世界的广州起义的伟大场面。
书中我最喜欢周炳和区桃。一些具体情节已经模糊了,但当年关于他们的两段描写,我记在日记里,现在抄录在下面。一段是周炳初到区家作学徒,在过端午节时喝了半杯酒后醉眠的情景:这时候,他的两边脸蛋红通通的,鼻子显得更高,更英俊,嘴唇微弯着,显得更加甜蜜,更加纯洁。他的身躯本来长得高大,也更安静。初夏的阳光轻轻地盖着他,好像他盖着一张金黄的锦被,那锦被的一角斜斜地掉在地上一样。另一段是区桃在一个晚上经过三家巷的情景:她的细长的眼睛是那样天真,那样纯洁地望着这整个的世界,哪怕有什么肮脏的东西,有什么危险的东西,她一定也不曾看见,黑暗看见她来,赶快让开了路;墙头的电灯却照耀得更加光明。这两段虽未正面写周炳、区桃的美丽、纯洁,却在真实不过地描绘出他们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周炳“夜祭红花岗”一段,十分出色地写出了参加广州起义的英雄们在革命受挫后的情况。它通过细节的描写揭示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引起人们无尽的联想,想起他们过去一连串的革命活动,想起他们在流血斗争中所凝结成的生死不渝的真情。这些都是神来之笔,这里不再抄录。
【作者简介】周宏康(男),网名:枫园牧人,笔名:映杰。回族,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毕业,一直在航运部门工作。退休后,学习诗词写作。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明湖诗词学会、回族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之家论坛诗词理论版主。在山东各地诗词刊物及齐鲁网发表赏析、评论文章多篇,出版《散曲集》《小赋集》二书(与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