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依法强制腾让土地,保障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顺利建设;新冠疫情发生后,许可具有防疫物资生产资质的破产企业恢复生产;原本长达数月的程序,通过“物联网电子称重系统”仅用5个多小时就完成了……1月26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江苏法院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十大典型案例”,让大家对法院执行工作有了新的了解。
法院强制腾让土地,保障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设
在南通某热加工有限公司与南通市某建材市场有限公司土地租赁纠纷执行案件中,案涉地块系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规划过江地址,属于大桥南通段引桥以及锡通高速北接线工程过境区域。
根据仲裁裁决,该建材市场有限公司应将283.6亩相关土地上临时设施拆除后予以归还,但该建材市场有限公司拒不搬迁,影响大桥施工进度。为保障大桥工程开工建设,经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多次组织协调,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被执行人首先将沪通铁路过境所需的93亩土地交付,优先保障沪苏通大桥主体工程建设。
双方为后续土地是否腾交产生争议,为此,南通中院协调10多家企业的闲置厂房和仓库,妥善解决了30多万吨瓷砖的仓储难题,并对案涉土地上80多户商户逐一进行解释说明,对其中拒不腾空且情节严重的商户予以罚款和司法拘留。在强大的执行威慑下,案涉地块剩余190.6亩土地得以恢复原状并予以返还。
据介绍,本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南通中院在执行过程中,综合运用执行和解和拘传、拘留、罚款、强制腾让等多种强制措施,将案涉土地恢复原状并交付使用,保障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顺利建设,对于打通长三角“大动脉”,服务保障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事特办”,许可破产企业恢复生产防疫物资
某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防护服装、医用纺织品生产,2018年起因多起债务纠纷被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立案执行。该公司是苏州吴江区具有相应产品研发实力及资质的企业,造成该公司债务纠纷的原因主要是资金运转问题。
由于该公司具有一定重整价值,吴江法院从破产保护理念出发,依法暂缓对其名下厂房、土地的司法拍卖,将该公司依法导入破产重整程序。2019年12月18日,吴江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该公司破产清算申请。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口罩等防护用品成为紧缺物资。吴江法院依托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指导破产管理人招募同业投资人,并于2020年1月28日复函许可该公司恢复营业。2月7日,该公司正式投入生产,日平均生产口罩7万余只,均由属地政府定向采购用于疫情防控,既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也为企业后续重整奠定了基础。通过执行与破产程序的协调配合,该公司所涉系列执行案件普通债权清偿率从7%提升至24%。
据介绍,本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吴江法院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积极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许可具有防疫物资生产资质的破产企业恢复生产,在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基础上,兼顾了社会公共利益,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双胜利”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保障。
原先要花数月的工作,物联网称重系统5小时完成
某金属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因借款合同纠纷,被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判决归还原告借款本金846万余元及利息,原告有权以该公司抵押的机器设备折价、拍卖或变卖所得价款在1450万元范围内优先受偿。
由于被执行公司长期停产,抵押的机器设备早已生锈。按传统方法处置机器设备,通常需要进行评估,并且评估过程中需要租用专门的起吊设备及称重设备进行称重,然后出具评估报告,处置周期较长。同时,还需再租用起吊设备进行搬运,扣除评估、搬运等费用后,可供清偿案件的财产价值大为减损。
为快捷处置上述财产,梁溪法院运用“物联网电子称重系统”,将感知器安装在起重设备上,在起吊过程中实时测量物品重量,并同步回传至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当天相应金属材料的市场指导价,确定被称重设备价值。称重完毕后,相关设备也已经被搬运到运输设备中。
相较于长达数月的传统评估、拍卖处置程序,梁溪法院仅用5个多小时,成功称重并处置193吨设备,便捷、省时、高效的做法受到双方当事人一致赞赏。
据介绍,本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充分运用物联网感知技术,通过“物联网电子称重系统”,在物品的搬运过程中即可直接显示称重结果,从而直接确定物品价值。这样减少了标的物处置环节,降低处置费用,有效提高财产处置效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