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
个人简介
1972年11月出生于江苏扬州
200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中国画创作方向美术学硕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获艺术学博士学位
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博士后工作站导师、藏品征集部副主任,主要从事国画创作、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展览策划。
千里纸本设色 35x50cm 王雪峰
我自幼喜欢涂鸦,儿时临摹过水浒连环画中的鲁智深,形神肖似,旁人看了都惊叹不已,这或许就是我今天画罗汉的初心。考取中师后,我将绘画的喜好重新检点起来并一直画到现在。
读博期间,更是围绕绘画创作理论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画理梳理,继而促使我在绘画理论上逐渐构建出一套与绘画创作遥相呼应的体系,并在文人绘画的文脉延续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从这点来讲,我的绘画创作更接近古代文人画家的状态。即,接续文人绘画的文脉,以问道之心进入绘事,绘画则是问道的形式,是我的艺术思想呈现。
在不断的笔墨操练中,祈以寻求新的形式与境界,进而超越世俗,超越自我,最终明心见性,参悟大道。
王雪峰 静坐禅悟68cmx68cm
在此,我将分享一些研学心得。
中国的绘画传统丰富多样,它的发展历程从世俗的实用逐渐走向精神的超拔。
据考古文献记载,早期绘画更多是伴随礼仪、祭祀而构成的一幕幕世俗的画卷或想象;而历朝历代的宫廷画师们,描绘内容或为政宣、或为礼教、或为装饰,画师的表达只能符合皇家规范的宫廷绘画的风格,不敢逾越。
再看作为传播教义媒介的中国佛教道家艺术。画师依据仪轨和粉本以虔诚的信仰将经文内容形象地显化出来,以教化和感染信众。
还有存在于民间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绘画艺术,大多与民俗相结合,表现平民直白、原始、淳朴的审美,寄托美好生活的愿望。
以上这些满足于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绘画艺术,构成了中国绘画的丰富内容,但它们多具有世俗层面的功用之需。而文人绘画的出现,则是借以绘画的形式,寻求内心的自由与超越世俗的突破。
中国艺术的出发点是立足于“心”,所要表现的对象并不是现实的描摹,必须经历“心”化的过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绘画多以毛笔为之,毛笔的书写性形成以线为中心的绘画语言。用书写的方式表现画家内化了的世界,即是“写意”。因而,“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文人画家在此基础上强调书法用笔,“笔墨”就成为了文人绘画的最重要的审美形式。
此外,文人对于绘画的态度受孔夫子影响,认为它是小技,不可过于沉迷,否则会影响大道。然而,当文人在绘画中赋予“道”的内涵,成为文人寻道的一种手段时,便与其他世俗层面的画工作品形成了天然区隔。这是因为,在体悟大道的过程中,文人画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进而达到精神的自由。
所以,在欣赏文人画时,要重在画面的气息、格局与境界,它们完全是文人心性层面的外化。
纵观中国艺术史的至高境界,离不开“空无”观。
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浪潮中,很多职业画家为了迎合世俗,将文人绘画重新拉入凡尘,走向末流。而近代西方文化的引进与大众主义文化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
在今天的语境下,中国绘画如何在实现现代性转化的同时,又具备超越世俗的品质,则是我辈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