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权威资深讯息:民事借贷纠纷要判刑吗,老赖借钱不还,告上法庭后对他有什么影响

阅读: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朋友借钱时说得天花乱坠,自己把钱借出去后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对方明明有钱,但是偏偏不还钱,甚至还玩失联。此时出借人当然会觉得,这就是纯纯的诈骗啊!最近也有很多人就类似案情向我咨询,借钱不还是否构成诈骗罪?能否追究借款人的刑事责任?最关键的是,“以刑促民”的策略能迫使“老赖”还款吗?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符合条件的“借钱不还”,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犯罪,即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这种犯罪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但是却很难认定。这主要是因为,此类行为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并且行为人多以民间借贷之名,往往与民事案件中的债权债务纠纷有很多相似之处,难以区分。并且,对于借款人是在借款时就存有不予归还的心思,还是借款后由于客观原因现已无力偿还,很难举证说明,警方也往往因此不愿立案,以上原因导致很难将以借款为幌子的“骗”认定为刑事上的诈骗罪。

对于此类愈演愈烈的“借钱不还”行为,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借钱不还”型诈骗和民间债务纠纷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以及具体案件中的判断要点,分享给大家。

“借钱不还”型诈骗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往往与正常借款人不同,“借钱”实际上只是其虚构的幌子;并且,行为人往往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例如说明会将借款用于某种利润很高的投资,或者假装资金实力雄厚,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而正常借贷行为中的借款人往往会如实告知借款用途和个人信用状况等;其次,“借钱不还”的行为人在款项到手后往往会肆意挥霍或用于赌博等,造成财物的灭失,而一般借款人则会将借款用于经营、应急等正常用途。

因此,对于借钱不还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应当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常见的借款时出具借条或者行为人已经少量归还借款等情节均不足以直接否定“借钱不还”的诈骗性质,反之,也不能仅考虑到行为人事实上无法还钱就认定其借款时具有非法占有意图,必须对“借钱不还”的整体行为进行分析,综合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以及行为人是否有掩饰真实身份或隐匿行踪的行为等因素认定。


现实中,很多人可能因为索要借款无果,单纯为了出气而向公安机关控告债务人诈骗,或者认为民事官司的力度不够,只有抓了人才能迫使借款人还钱。总之,愤怒的债权人往往愿意把还钱的希望寄托给公安抓人判刑上。但是,一方面,如上文所说,“借钱不还”型诈骗罪难以认定,立案困难;另一方面,采取刑事手段并非唯一能解决此种局面的方法。因此,在借款时应当全面了解借款人的情况,谨慎出借。同时,如果确有可能构成“借钱不还”型诈骗,必要时可以寻求律师的帮助。

北京刑事律师、借钱不还、诈骗罪、老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