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巧星将冷门的老旦演出了彩
福州新闻网9月7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文/摄)在传统戏剧表演舞台上,老旦属冷门行当,戏份少、扮相老气、不易出彩,有些被“分配”从事老旦表演的演员甚至会因此哭鼻子。但谢巧星认为:“老旦是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行当,总得有人演,况且戏比天高,角色无大小。”正是这份对闽剧艺术的热爱、对表演艺术的敬畏,26年来,谢巧星在闽剧表演舞台上,硬是将老旦这一冷门的行当演出了彩,并多次将省市戏剧表演大赛金奖揽入怀中,赢得“闽剧第一老旦”的美誉。
8年“龙套”
是学习更是磨练
1987年,当时年仅16岁的谢巧星一路过关斩将,考取福建省艺术学校(现福建省职业艺术学院)。入学后,老师根据其洪亮、浑厚的嗓音条件,决定让其专攻老旦。“大家都喜欢在舞台上当主角,老旦戏份少,机会也少啊,我当时心里也有疙瘩,但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安排。”谢巧星说。
毕业后,谢巧星分配到福州闽剧院(现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因老旦戏份少,她常常在舞台上扮演只有一两句台词的角色,有时甚至连一句台词也没有。
学了2年的戏,难道就只能这样跑跑“龙套”吗?正当谢巧星迷惑之时,其恩师、著名闽剧老旦演员林宝英一席话解开了她的心结:“别小看老旦,没有老旦,一台戏就立不起来。孩子,沉下心来,好好学,行行出状元!”
是啊,行行出状元,老旦也能演出彩!从此,谢巧星除了跑好“龙套”,其他演员在台上表演时,她总是在舞台边认真观看,用心学习台词、台步、身段、表演,她甚至能背下整个剧目的台词与唱词,因此,遇上救场的紧急情况,谢巧星总是第一人选,“尽管我曾在舞台上跑了8年‘龙套’,表演的机会少,但每一次演出都是学习、积累,也是磨练。”谢巧星说。
厚积薄发
一跃成为闽剧名角
2002年,福州闽剧院决定复排闽剧《杨门女将》,剧中重要角色佘太君,院团领导第一人选就想到谢巧星。
谢巧星接受任务后,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工作,每天早早到团里参加排练,向导演、编剧请教对角色的理解,每场戏常常准备几个表演方案供导演选择,每天排完戏回到家,还是曲不离口,“当时我儿子正在呀呀学语,竟然学会了不少剧中的唱词。”谢巧星笑着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巧星凭借《 杨门女将》中佘太君一角,一跃而成炙手可热的闽剧名角。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随后,院里复排闽剧《夫人城》,这又是一部老旦挑大梁的剧目,谢巧星凭借多年的积累,将剧中机智、风趣的韩夫人一角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近年来,谢巧星凭借《杨门女将》《夫人城》《碧玉簪》等剧目,在多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大赛中,摘得表演金奖。谢巧星说:“没有那几年跑‘龙套’的学习、积累,没有小角色的磨练,当有机会挑大梁的时候,我就没有塑造好人物角色的实力。角色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演得好次之别。”
尽己所能
传承弘扬闽剧艺术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闽剧,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闽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全市开展了闽剧进社区、闽剧进校园等活动。谢巧星在繁忙的演出之余,欣然接受了校园闽剧班辅导员的邀请,定期为孩子们表演、讲课。
每年100场的演出,她一场不落,她说:“闽剧是福州人的文化记忆,是福州人的乡愁,有更多的人了解闽剧、热爱闽剧,我们福州这一国宝级的非遗项目才能弘扬、传承、发展,能为闽剧艺术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