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法院城关法庭成立于1951年,辖区黄梅镇是黄梅县县城所在地,下辖25个村、1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0.7万人。法庭现有工作人员6名,其中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1名、法警1名。
2022年6月23日,城关法庭整体入驻县综治中心,依托法院已揭牌成立的家事审判中心、诉前调解中心(以下简称“两中心”)开展日常审判调解工作。“两中心”的成立为城关法庭审判工作开展确定了专业化审判方向,城关法庭依托“两中心”打造“一庭一品”特色,不断创新家事纠纷调解工作方式和机制,主动融入基层社会诉源治理“大调解”格局,借助多方社会力量开展好家事审判、诉前调解工作,让家事审判、诉前调解真正成为促进家庭和睦、助力基层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利器。
01
回应群众关切,彰显家事审判温情
“真没想到官司还没打,问题就解决了!”在家事审判中心调解室,当事人黄某满意地说道。黄某说的“官司”是其作为原告诉至法院的一起离婚纠纷案。考虑到该案涉及到2名未成年子女的权益,城关法庭在收到该案的立案材料后,遂将该案移交至家事审判中心,协同诉前调解中心对该案展开调解。调解中,在法庭的主持下,由黄梅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妇联、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等组成的联合调解团队共同参与调解工作,经过多方力量的多番努力,原、被告双方最终着眼关爱、放下分歧,顺利达成了离婚协议,并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达成一致,切实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降低父母离婚对子女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影响。
“谢谢法官帮我解决了烦心事!”另一起离婚纠纷案的当事人万某接过法庭出具的离婚证明书后,连连向承办法官表达谢意。继发出首份家庭教育令后,城关法庭又积极回应群众的司法需求,推出了黄梅法院首份离婚证明书,成功化解了当事人“家事隐私泄露于外”的担忧,获得了原、被告双方的一致称赞。
家庭亲情,不是简单的一纸判决就能斩断的,唯有用心用情,真正解开各方的心结,才能做到案结事了,达到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一直以来,城关法庭始终坚守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的为民情怀,切实在审判实践中做到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
02
强化诉前调解,打造多元解纷样板
“您的案子案情比较简单,走诉前调解程序既能节约您的时间,还能免除诉讼费负担。”“诉前调解既可以由法院来调解,也可以请人民调解员来调解。”“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后,申请司法确认就可以强制执行,这和调解书、判决书效力一样。”“如果诉前调解不成功,可以再转立案,通过诉讼程序解决您的问题!”……在县综治中心服务窗口,法庭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和前来咨询立案的的当事人重复同样的对话。针对案情简单、当事人对事实无争议的案件,工作人员会主动向当事人“推销”诉前调解程序,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解决纠纷。
“都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当天来,当天就把事情解决了!有点不可思议!”7月11日,一起运输合同纠纷在诉前调解中心成功化解,从当事人前来咨询立案,到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再到最后调解结案,整个过程仅耗时2个小时,快速、高效的司法服务受到了当事人的大力称赞。
7月12日,城关法庭在上午成功调解4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后,下午又促成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成功化解,被告周某当场履行所欠款项。“不用兜兜转转去法院打官司,坐在办公室就能调解,真好!”双方当事人由衷地说道。
自城关法庭正式入驻县综治中心以来,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就发生了从碎片治理向集成治理、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的重大转变。依托“两中心”,城关法庭与公安局交警队、司法局、信访局、人社局、工会、工商联等单位部门形成了联动联调大格局,实现了交通事故赔偿、劳动争议、拖欠农民工工资、房屋拆迁、物业管理等各类矛盾纠纷归口管理,变法院“单打独斗”为相关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的“联合作战”,大大提升了矛盾纠纷调处的力度和质效。截至目前,城关法庭依托“两中心”成功化解各类纠纷62起,其中通过诉前调解程序化解纠纷23起,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社会稳定防线。
近年来,黄梅法院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多元化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纠纷化解机制,推动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城关法庭也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纠纷解决需求,通过组织圆桌谈判、背靠背调解、一对一谈话,法庭干警把自己当做是当事人的身边人、案件中的参与人,逐步将情理融入法律之中,真正化解当事人的心结,以期达到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后续,黄梅法院城关法庭将继续依托“两中心”职能作用,持续有力地推进诉前调解工作,共建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屏障,充分激发非诉解纷机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司法满意度和获得感,将平安社会大家庭建设得更加有序、有力、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