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课程,一、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课程的可能内容
阅读:
一、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课程的可能内容
(一)基础知识部分
- 借款合同的基本概念
- 金融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金融机构(如银行、信用社等)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根据《合同法》(在相关法律适用范围内)规定,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除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外),其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这是理解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基础,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分析纠纷的前提。
- 金融借款合同的主体
- 贷款人特定性:在金融借款合同中,贷款人通常为银行或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一主体具有特定性。例如在实际审理的案件中,农村信用社向法院起诉的占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总数的比例较高,这体现了其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的主体地位。
- 借款人多样性:借款人多为自然人,个人借款在整个借款案件中占比较大,且多用于购房或做生意等用途。同时,企业也可能成为借款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借款合同也遵循金融借款合同的相关规定。
(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特点
- 一方主体特定:贷款人主要是银行或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使得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在主体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与其他类型的借款合同纠纷(如民间借贷纠纷,主体为自然人或非金融企业之间)相区别。
- 贷款期限短、标的数额大且有担保人
- 期限与数额:借款人借款多是急需现金,贷款期限不长,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最长不超过两年,但贷款标的额往往较大。
- 担保情况:通常有担保人,且担保人人数为两人以上,均为连带担保,担保期限为贷款到期后两年或三年。这一特点使得在纠纷发生时,担保人的责任认定和承担成为重要的争议点。
- 金融部门不及时起诉、续贷转贷现象多,贷款被拖欠时间长
- 内部关系影响:部分被告利用与银行、信用社内部工作人员的熟人关系取得贷款,导致金融部门对逾期拖欠贷款不还的情况,不能及时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而是采用转贷、续贷方法,甚至多次转贷、续贷。
- 催收与诉讼时效问题:有的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还,金融部门在诉讼时效内不催收,逾期后才向借款人或担保人发催收通知,而在庭审中,当事人可能提出签字认可是在信贷人员欺骗下且不懂法而签的名,这增加了案件审理难度,也容易引发当事人不服判决而上诉的情况。
- 借款担保合同内容完备,手续齐全
- 合同条款完备:借款人、担保人与贷款人之间均有书面合同,合同明确写明借款的种类、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包括担保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 手续完整:借款人、担保人均提交身份证明、担保承诺书等相关手续,没有担保人的还可能用房产设置抵押等规定。这看似有利于明确各方责任,但在实际纠纷中,仍可能因各种原因产生争议,例如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分歧等。
(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原因
- 金融部门方面
- 贷前审查不严:许多金融部门信贷管理存在漏洞,放贷前不审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贷能力,盲目放出大额贷款,导致大量贷款逾期。而且对到期不能偿还贷款的借款人采用“以贷还贷”的转贷方法延长还贷期限,使一些无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债务加重。
- 贷后监督不力:金融机构给借款人发放贷款后,对贷款用途和使用情况监督不力。借款人可能将贷款挪作他用,如名义上用于购房或做生意的款被用于挥霍或赌博等违法活动,致使贷款难以收回。
- 借款人方面
- 拒不还款:部分借款人只顾个人利益,不信守合同,信誉低下,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合同到期后仍拖欠不还。
- 没有偿还能力:借款人经营亏本,没有偿还能力,也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还有借款人为躲避债务,常年外出打工,没有确切地址,只能公告判决结案,给法院审理和执行案件带来困难。另外,借款方因不可抗力等原因无法履行还款义务的情况也存在。
- 担保人方面
- 因这类案件大多有担保人,且担保人不止一人,当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借款时,按照《担保法》规定,连带担保的保证人应在担保期限内承担还款义务,但绝大多数担保人法律知识欠缺,不明白一般担保与连带担保的区别,认为自己没花银行的钱就不应还钱,从而拒不承担保证人的义务。
(四)纠纷解决方式
- 协商:当发生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时,双方可以首先尝试协商解决。协商是一种比较灵活、成本较低的解决方式,可以就还款计划、利息调整等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诉讼
- 立案条件:如果协商不成,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需满足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等条件,法院应当立案。
- 诉讼流程及注意事项: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注意证据的收集和整理,例如借款合同、担保合同、还款记录、催收通知等相关证据。同时,要关注诉讼时效问题,避免因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权。
- 仲裁:如果合同双方订立了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还可以通过申请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仲裁具有专业性、高效性等特点,但需要遵循仲裁机构的相关规则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