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借贷的情况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借款纠纷也不在少数。当借款人并非微信实名认证本人时,债务应该由谁来承担呢?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案例分析。
郑甲将自己的微信账号借给弟弟郑乙使用,后来郑乙通过这个微信号向陈某借款108万元。陈某起诉郑甲要求还款,但郑甲辩称自己并没有使用该微信号,实际使用人是郑乙。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陈某明知与其联系借款的对象为郑乙而非郑甲,因此认定陈某与郑甲之间并未形成借贷合意,也没有向郑甲交付款项。最终,法院驳回了陈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小陈使用小王的身份证注册的微信账号借款26400元,后来小郑向小陈索要借款,小陈拒不偿还。小郑将小陈与小王诉至法院,要求二人偿还借款。
法院审理认为,小陈在微信聊天记录中多次表示要还款,且借款用途多为日常生活开销,并未提及小王。因此,案涉借款存在于小郑和小陈之间,小王无需承担还款责任。
张某以资金周转为由向赵某借款18000元,赵某通过微信转账给张某。后来张某偿还了部分借款,剩余13000元未还。赵某认为,虽然钱款实际打到了宋某的账户上,但宋某和张某应该共同承担债务。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案涉微信号使用宋某的身份信息注册,但实际借款的使用人及发生借贷行为的相对方均为张某。因此,法院只支持了赵某要求张某偿还借款本金13000元及逾期利息的诉讼请求。
在处理微信非本人实名借款纠纷时,律师建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来追回欠款。同时,应注意诉讼时效,避免因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法律保护。
综上所述,当微信实名认证非本人借款发生纠纷时,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债务责任的归属。通常情况下,实际使用借款的人会被视为债务人,而微信实名认证人如果未参与借款过程,则无需承担还款责任。因此,在出借资金时,确保与实际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并保留好相关证据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