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张明华
“钟佛山”大桥那旮旯
现在毫不起眼
但在若干年前
这里却是花垣去州府的唯一通道
这里发生的故事虽小
却折射着时代的光芒
从钟覆山、白岩山山坳间通过的原G319、G209复线,直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依然是花垣通往州府的主要通道。钟佛山北麓,源于佳民的溪水,经过亿万年的切割,生生地把钟佛山和三角岩隔离了起来。于是,公路不得不在此绕出一个巨大的U型湾来。而现在,“钟佛山”大桥凌空飞渡,一条笔直的宽阔大道,连接了建设西路、城北大道,这块曾经的盲肠地段,也就成了花垣城市格局中最最重要的棋眼。
在大桥尚未修通之前,这条号称为国道的公路和那个年代的其他公路一样,窄逼得很。公路从钟覆山坳口过来,遇着峡谷,不得不向左绕行,在谷底跨越石桥,再向右爬坡。神奇的是,这上坡的终点,居然与南岸下坡左拐的起点一般高!这两个点,南岸是一个加油站,进出过往的车辆,大多要在此加油,生意红火得很;北岸就是一条丁字路与建设西路相交,交汇点就是三角岩乡政府。
据宣统版《永绥厅志》记载,“三角岩,在城西十里,有驿站一”。也就是说,在大清时代,三角岩是远离厅城的,为方便接待,政府专门于此设立了驿站。经过大清民国两朝和1949年以后的发展,城市逐渐向西扩展,建设西路把老城区和三角岩连成了一片。民国9年(1926)三角岩附属于首乡,民国24年(1935),改首乡为花垣镇,三角岩归花垣镇辖。1958年9月,花垣镇城区及三角岩合称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3月更名为三角岩人民公社。1959年10月,花垣城区从三角岩人民公社析出。1961年,设立三角岩区,下辖花垣镇、三角岩、长乐、窝勺、和平、茶洞和团结7个人民公社,不久撤区,三角岩复为乡。1989年,三角岩乡撤销,整体并入花垣镇。从这些沿革可以看出,三角岩由偏远之地到繁华之地的嬗变。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已经初显繁华,但路还是那条路。U型巨弯的弦处,有一座跨越溪沟的石桥。石桥一拱,长不过十来米,高也不过十来米,很小。有一年,一辆公安的吉普车在此翻下了坎,造成好几名干警遇难。一日之中,举城哭送,场面确实凄惨。
为了改变这一交通瓶颈,县里决定修建钟佛山大桥。但当初建这座大桥时,国家还很穷,既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转移支付,县财政,更是连工资都保不了,公职人员竟然有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情况。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知是哪位高层,竟提出了一个神一样的口号,具体句式是“人民**人民办,办好**为人民”。比如教育就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公路就是“人民公路人民修,修好公路为人民”,依此类推,桥梁自然是“人民桥梁人民建,建好桥梁为人民”了。县里向建设银行借贷了数十万元,但这当然不够。不够怎么办,于是就想到了人民:那时的公职人员,在工资微薄且不能按时发放的情况下,还是以“乐捐”的形式,捐了不少!大桥于1993年10月破土动工,于1995年8月竣工通车。大桥建成了,但进出县城的人们却发现,就在319、209国道复线上,多出了一个收费站,无论进出,均要收5元的钟佛山大桥建设费。其实,这并不是花垣独有的奇葩,那时,全国各地,类似的奇葩到处盛开,一些地方,仅仅只修了一段水泥路,也设立收费站收费。口号是高大上的,可这种手段,怎么说,也显得不厚道。造桥修路,自古代就是大善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国家的义务,而且用得都是纳税人的钱,用人民的钱把人民的事业办起来了,为什么还要人民反反复复地买单?好在这种乱象后来得到了制止。
虽然大桥的收费受到了诟病,但这座大桥的功能不言而喻。花垣城市规划几纵几横的设想,就是从那个时候萌发的。如果没有这座大桥,就没有三角岩的大变化,更没有后来城市扩容的新思路。
建成的大桥,把老油库和三角岩连接了起来。若从高处俯瞰,这大桥和那巨型的U形弯,恰似一把巨大的弓,而源于佳民的溪流,则如搭在这巨弓上的箭。大桥建成后,老国道所经过的U型湾,就发展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区。被U型湾所包围的,也就是钟佛山大桥的两边,是一片农田,因为有溪流穿过,这些农田的一半,已经成为湿地。而另一半哩,农人们就种上一些菜蔬。春天,菜花泛黄时,远远近近,黄黄绿绿,U型湾上的水泥森林,就有些田园味道。现在这块湿地,政府正在投资修理,估计会变成一个湿地公园吧。U形弯的两旁,栋栋小别墅,从大桥上西望,大竹山在绿树翠竹中羞羞涩涩,而老糖厂那一片,早就被一大片商住房淹没了。
好啦
本期花垣揽胜就此打住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故事
以及这样的叙述
就请关注我的这个公众号
让我们一起
在花垣这坛陈年老酒中
一醉方休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