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最新资深发布:亲戚间借贷债务纠纷,兄弟姐妹是直系亲属吗

阅读:


11月16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涉亲属间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理情况新闻发布会,通过梳理分析该院近三年来审理的相关案件,发现当前父母起诉子女及其配偶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增多,且此类案件往往存在当事人不注重留存证据导致款项性质和具体金额认定困难等特点。为此,法官提醒亲属间民间借贷也应尽量签署书面的借款协议,避免产生纠纷时承担不必要的诉讼风险。

据介绍,在北京二中院近三年审理的亲属间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父母起诉子女及(或)其配偶的案件占五成左右。此类案件中,作为共同被告的夫妻通常已经离婚或者正处在离婚诉讼中,感情已破裂,导致一方父母向子女及其配偶主张债权。此类案件往往引发“父母向子女转账或者交付款项的性质究竟是民间借贷还是赠与”的争议,以及“如系借款,相关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等问题。

在上述亲属间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所借款项用于购买房屋、汽车等家庭重要财产的占比约六成。在诉讼阶段,法官发现,亲属之间的借款往往没有书面凭证,在以夫妻为共同被告的案件中,往往仅有夫妻一方在借条上签字,且签字方通常与出借人具有更加紧密的亲属关系,导致当事人在借款真实性的问题上产生巨大争议。此外,部分案件中出借人在现金交付、银行转账时,并未进行明确的备注或说明,导致纠纷发生时各方对款项是否实际交付及具体金额产生争议。

法官提示,亲属之间确需借款的,应尽可能签订书面借款协议,对借款本金、还款期限和利息等问题进行明确约定,这并非不信任的表现,而是维护亲情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即使出借人碍于情面,未能签署正式的借款合同,也应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对款项性质予以明确。

“因子女经济条件有限,父母在其购房等大额支出中给予资助属于常态,但不能将此视为天经地义,法律虽然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但绝不提倡子女为满足自己的安逸生活透支父母毕生积蓄而心安理得。”法官在发布会上表示,年轻夫妻应当培养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树立诚实劳动、艰苦奋斗的理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