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发明环保袋,省下2亿个塑料编织袋,平铺开有31个西湖大。
文|蒋菲
“你是什么垃圾?” 这两天,这句话成了上海人见面时的灵魂拷问。但早在上海人民为环保事业洒热血之前,针对塑料编织袋的浪费污染,一个快递小哥有了一项发明。
今年45岁的杜少军曾是申通的一位快递小哥,快递在运输过程中需要用到数量庞大的包装袋,而他的发明节省了2亿个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平铺开约有31个西湖那么大,一年最多能为一个网点省下70余万元成本。
2017年下半年,杜少军带着自己研发的芯片环保袋去申通快递的各个省区推广,来到杭州,各地方网点的老板挤在会议室里听他介绍。申通宁波网点,老板是个大高个,瞅着袋子上的拉链,表情有点不屑,“这么个东西会牢的啊?”
这是杜少军第一次碰到有人当面提出质疑,之前去过的省区,网点老板们听他讲完原理拍手叫好,只不过会后申领免费试用的人却不多。
拉回思绪,杜少军回复他,“牢的,你可以扯扯看,扯破我不怪你。” 宁波老板等的就是这句话,接过环保袋用力往两边扯,他的额头上青筋突起,小会议室里一片白影飞过,他的大拇指指甲盖扯翻了,环保袋仍完好无损。
在座的老板们不知道,这个环保袋用的是特殊的防爆拉链,在测试环节,即使装上500公斤的货,经过500次高强度的拉扯,再让一个成年人装在袋子里上下弹跳,都没把拉链撑开。
杜少军(左一)向国家邮政局一行介绍芯片环保袋
起初,杜少军想到的是用市面上常见的拉链,他们团队5人,在研发环节扮演“警匪”,你想出一个主意,我来破坏,互为“矛”“盾”,你来我往,直到挑不出毛病。
当杜少军把买来的普通拉链装到环保袋上,团队成员拿特制工具从中间划开,取走袋子里的东西,再把拉链一拉复原成完好无损的模样,“盗快递成功”,普通拉链不可靠。后来,他们从广州一路找到嘉兴,中途还试过国外的拉链,终于在嘉善一个工厂找到心仪的防爆拉链。
芯片环保袋成品
光是一条拉链就让杜少军下足功夫,整个芯片环保袋的发明更是一波三折。
2007年,杜少军加入申通快递航空部,负责航空管理。夜幕降临,飞机驶入航道,机场边的操作中心灯火通明,以上海进出港为例,每晚一百多吨的货物,要在这里搭飞机运到全国各地,得用上数以万计的集包袋,仅杜少军管理的出港区一天要用掉3万7000余只编织袋,而这些袋子通常只能用一次。
杜少军盯着集包袋,暗暗在想,每个袋子的成本1.8元,如果能够重复利用两次的话,一个晚上至少能节省4万块。
他曾把这个想法告诉领导,领导并不感冒,否决了他的建议。杜少军憋着一口气,总想着要实现这个设想,2014年7月,他离开航空部回到网点,决定自己组团研发。
杜少军于1974年出生在快递之乡桐庐,2000年开始当过操作员、干过押车司机,做过业务员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快递小哥,后来升到业务经理,2004年承包申通浙江玉环网点,因为管理出色被总部选到航空部,草根出身的他一步步创造奇迹。
在干快递前,杜少军还干过纺纱工、厨师、修理工等等,磨练出极强的动手能力。
空运的包裹往往是需要运输1000公里以上的距离,从网点-转运中心-机场-客机腹舱到目的地,经过的分拣环节多,磨损率比汽运用的集包袋高,相比于后者它多了一层复膜。
研发之初,杜少军的设想很简单,依然使用编织袋材质,加重加厚复膜以提高回收利用率。然而,当第一代成品研发出来到流水线上调试,集包袋由薄变厚,重量稍加重,累及传输带的速度,影响分拣效率,回收率却并没有提升。
而且加厚过的编织袋更磨手,杜少军自己做过操作员,深知连着摸一个月的编织袋工人的手就会磨伤,更别说加厚款对人的伤害。
快递封包机(图片
另外,杜少军想给集包袋设计封口,先是用的抽拉绳,包裹容易掉出来,又改用塑料扎口。传统的集包袋没有封口,各网点配备有专门的封包员,等集包完成后,封包员把编织袋口子放到封包机上,机器在电力作用下穿针引线。等集包袋达到目的地网点后,操作员只能把口子割破取包裹,这也是编织袋利用率低下的原因。
塑料扎口虽然可以重复利用,但占用的空间大,制成的袋子本身的装载力比传统袋子小,塑料扎合后袋子像充气枕头,圆鼓鼓的,不好装卸,又会影响汽车的装载率。
各种问题频发,等改进到第三代成品时,杜少军还是不满意,而此时他已经烧掉了170万存款。也有人质疑他,做这个东西干什么,有什么用?杜少军却铁了心认为这个项目有前景,一定能成功。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的作品《大败局》里描述过一个温州农民企业家,办的塑料厂每年有上百万元的利润,却突然出售工厂,闭门谢客,宣称要打造出第一辆国产电动轿车。历时八年花掉1000万元的所有家产后失败。
吴晓波形容他为“一个只有小学程度的中国农民耗尽了他的前途、生命和金钱,无怨无悔地,用原始的榔头和机床去奋力摘取现代工业的明珠。”
这时的杜少军就像这名农民企业家一样,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心中只有最初的设想。幸运的是,杜少军意识到,以编织为原材料,无法自然降解,填埋及焚烧的处理方式也会造成水土和大气污染。为什么不干脆换一种无污染的原料呢?
杜少军像个兴奋的小孩,到上海的服装市场、工厂寻找材料,坐客车去温州、江苏、绍兴一家家工厂找过来。他试用过卡其布、牛津布、人造革,甚至降落伞的布料至少6种材质,最后才在一家小工厂里找到一款涤纶布,杜少军一摸就决定用它。
把涤纶布带回后,他们把布放在零下20度—40度的环境里测试磨手程度,因为冬天低温下的集包袋更会磨伤工人的手。还把它从4楼上扔下来摔打做磨损率测试。最终,涤纶布闯过防水防爆测试,被确定为原料。
而且经过各项核实,这款涤纶布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报废后可再次回收循环使用,不污染环境。
至今令杜少军乐道的一个细节是,2016年一辆快递车在江西高速公路上自燃,消防队员赶到后用高压水枪灭火,大多数集包袋被冲开淋湿,但用了他们的芯片环保袋的包裹仍干燥完好。
为了跟踪集包袋的去向,利于回收,杜少军想到购买定位芯片,将火柴盒一半大小的芯片,装在编织袋左上方。
芯片环保袋研发历程
2016年9月,经过8代测试,产品更新迭代,成品芯片环保袋终于面世。高1.15m,宽95cm。
发明成功,杜少军带着成品向申通总部汇报进展,进过申通网络的试用验证,领导们认为使用芯片环保袋可行,允许杜少军向各级网点推广。第一批成品投入量为25万只,向申通网点免费开放试用,申请的人却寥寥无几。
一来工人们已经习惯编织袋,新事物一开始总不容易让人接受。二来,网点购买传统编织袋1块多,芯片环保袋成本要25元,网点老板并不愿意掏钱买。
尽管杜少军向他们解释:传统编织袋只能使用一次,芯片环保袋可循环使用一百次以上,算下来也就0.25元/次的成本,何况拉链设计能马上装车,还节省了雇佣封包员的人工费,以及封包机、封包线、电费等成本。
嘴皮子都磨破了,却依然改变不了杜少军去到各地推广遇挫。这时,他只能安慰自己,万一不被市场认可,大不了找跟自己要好的几个网点,通过网点对网点的方式流通。
投入使用的芯片环保袋
推广接近尾声,转机出现。义乌网点主动要求多调些芯片环保袋给他们用。当时的推广方式是,免费使用结束后,如果网点觉得满意还想用,可以向公司的系统充值领取环保袋,有充1万元的网点已经算大客户了,义乌网点一次充了十万元。
负责调拨的人员赶去了解情况,原来是义乌网点的员工向老板反馈,这批环保袋用起来方便,老板算了一笔账,的确能省钱。正是有了义乌网点的先行,网点间口耳相传,得以把芯片环保袋的口碑传出去。在广州一家网点,经测算,一年能省下70多万元。
截止2018年10月,申通全网内芯片环保袋普及率到98%。全国累计循环使用超2亿次,相当于节省2亿个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平铺开约有31个西湖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