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必读干货讯息:闵行借贷担保纠纷律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阅读:

编者按

第四届上海法院“十佳青年”评选活动于8月初正式启动。经过全市三级法院差额评选并推荐人选,上海高院资格审查、综合素能评估和考察等程序,现已确定正式候选人。

“上海高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23名候选人的成长故事。本期推介的候选人是来自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的杨程。

时光如果可以定格在2022年10月底的某天午休时分,你会看到这样一幕:

我和小助理正忙着拍摄下周要发布的一个普法短剧。

我:“眼睛不要盯提词器哦,还有这段太法言法语,咱们加个接地气的比喻吧!哎,谁这会儿打电话,喂?”

助理:“导儿,你那天做工作的当事人刚打电话来,同意调解了!”

我:“太好了!那下午两点排个在线庭吧,一点三刻视频应该能拍好。不过咱们把事实固定扎实了再调,被告诚意好像不太足。”

助理:“好。”

我:“对了小周,你注意跟进一下咱们之前那个案子的二审情况,挺适合写法宣案例的。”

亲爱的朋友,你好!以上就是我,一位法官兼法宣干部的工作日常,游走于法院最“大开”与“大合”的两个工种之间,开“脑洞”的策划模式和找“漏洞”的审理模式往复切换。有天闺蜜调侃我:“你这一会儿杨导儿一会儿杨法官的,变来变去会不会有一天‘精分’?”我自岿然一笑:“当然不会,我乐着呢。你就说这个案子吧,当初当事人争议很大,但其实只要前期经营正规,完全可以规避纠纷。现在二审下来,我正好写成普法案例,审理、答疑、普法一条龙服务。有疑惑请尽快关注咱公众号,可比电话答疑说得更清楚!”

是的,感恩法宣与法官赋予的双重视角与历练,我有幸拥抱更富共情力的审理,更精准丰富的法治传播,更重要的是,有幸一步步靠近梦想——做“被信赖的法官”。愿成为您的法治践行者、您的法治“搬运工”。

“结缘”

帮到你,让我很快乐

打小我就是大人们口中的“孩子王”,原因有二:一是专爱领一群比我大的孩子四处淘气;二是爱给小朋友们当“裁判”。每次我都能耐心从大家的“哭闹式指控”中找出每个人想要的,条分缕析地哄到和好。孩子们都特别信任我,用现在的话说,大抵算是个天赋型“社交悍匪”了。这份信赖让我从小到大一直担任班长、班干部,也拥有了许多朋友。后来我爱上家里一天一地的藏书,“交流”能力更是从出口“流窜”到下笔。自小学成为《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后,便与“开口活”结缘。电视台、广播台、朗诵、演讲、辩论赛,高考前所有人都认为我离记者只差个志愿,我却坚定选择了法律。文章可以随时写,但那份因为帮助别人而被信赖、被需要的快乐,才是我最想要的。

七年南下北上的负笈游学让我收获良多,坚信法治是人类所有已知治理方式中最好的。那时的我盼着赶紧坐上审判席,用学到的法律知识,用判决帮助当事人解决困境,重拾“peace and love”。

“挑战”

做“好好说话”的法治践行者

但,哪有没被现实暴击过的梦想呢?2013年我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闵行法院颛桥派出法庭。第一天,身为“全国办案标兵”的师父问我:“你觉得这份工作最难的是什么?”我说:“上海话?”他笑笑:“对我们乡村法官而言,比起案件,人往往是更难的课题,要好好研究。”我很快明白了师父的话,派出法庭案件的当事人多是当地乡村居民,也少有委托律师,沟通常常成为大型“秀才遇到兵”的现场。许多人期待诉讼带来公平正义,却还未学会尊重诉讼规则,缺乏认同和参与的司法程序,既使裁判仿佛缺乏说服力,又剥夺了法官成就感,这令我一度非常沮丧。有次一位借贷案件的被告来开庭,老大爷进入法庭环顾一周,一屁股坐在了原告席上,我顺口说:“错了,您应该坐到被告席那边。”谁知他一下暴怒:“错什么!我这辈子没进过法院,一来就让我坐被告席多不吉利!我就要坐这儿!”一下把我吼懵了,正想叫法警,师父悄悄冲我使眼色,“老王啊,什么原告被告的,我们民事案子没区别,你钱借了不啦,借了谈掉好嘞,就不用坐上来开庭啦……”就这样,一场几乎激化的庭审被师父几句切中心态的话语一引导,反而促成了双方调解结案。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有些判决触及不到的时刻,“好好说话”虽柔和,却更有力量。想要更好地帮助当事人,我必须更加主动。

自此定下心来的我,五年间辗转两个派出法庭,协助师父办理了工作量远超平均水平的大量案件,也逐渐掌握了与基层当事人良好沟通的方法,屡次获评书记员标兵、优秀公务员、个人嘉奖等荣誉,终于成长为称职的法院人。此时,我萌发了把自己的法院观察与更多人分享的冲动。如果有一天,法理思维与规则意识成为更多人的常识,我们的工作会容易许多吧?

“延伸”

做鲜活、幸福的法宣内容产出者

正当我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法治实践转化为法治传播时,2016年,一场名为“PLUS”的法院演说会通知我参赛。这次经历惊艳了我,原来法院人也可以进行这样“public、legal、universal、share”的公众表达。那一瞬间,我觉得在上海真好!那是一场“含己量”极高的演说,结合从小对动漫和心理学的爱好,我登台讲出自己的困惑,呼吁更多法院人关注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并在演说中探讨了具体的实现途径。最终我获得了亚军,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共鸣,许多同仁与我交流了相同的困惑,自己的焦虑仿佛也得以抚平。经由公众传播后,赛后许久我还接到过听众辗转打来办公室的电话,那是一位法学生:“谢谢你,我以后也要做一个鲜活的、幸福的法官。”感动的同时,我意识到这便是我一直渴望的法治实践转化形式,鲜活的,追寻幸福的。能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

以此为起点,我积极投身院内外各类普法宣传工作,将司法实践中的点滴与公众分享。我曾协助审理一起涉孤老遗产继承案件,孤老张奶奶是位退休中学英语老师,去世后,生前常照顾她的学生魏阿姨要求继承老师留下的房产。经过多方奔走联络,才最终确定了张奶奶生前处置该房产的真实意图。这个案件深深打动了我,面对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失独群体进一步扩大,这个群体值得更多关注,而他们身后的财产归属问题,也值得更好地研究。于是我撰写案例分析,并将对相关弱势群体的司法关注进行课题转化,最终获评优秀,也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了智力支持。

几年来,我就工作中持续关注的各类社会热点议题撰写文章百余篇,在新华社、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天平》等各类媒体期刊发表。在法治天地频道《法官说案》栏目担任主讲人,结合自身主办、协办案件,为民释法解惑;加入央视《法官解案》栏目上海讲师团,对代孕等灰色产业进行法律风险提示。业余时间我还兼任微信公众号“庭前独角兽”的编辑撰稿人,以文会友,共同描绘法律人的精神家园。

在审判延伸的不断尝试中,我原本的“为爱发电”也如路标一般,标定着自己职业生涯的节点案件、高光瞬间,我也在听懂世界需求的同时,发出萤萤微光,照亮一些人,影响一些人。

“跨界”

是法治践行者,也是法治“搬运工”

我们正处在一个如美国《连线》杂志所定义的——“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新媒体时代。

2018年底,组织将我调至审监庭,担任法官助理并兼任法宣干部,负责大要案和普法宣传工作。面对这个全新的“跨界”,习惯了面对当事人的我,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入手。2019年五四青年节,我与伙伴共同打造的闵行法院官微上线,此后便每天处在寻找稿源的焦虑中。此时,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们要自身硬,用心对待每一篇约稿,让同事们从中收获成长,自然愿意继续与我们合作。”助理身份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来自实践的灵感。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写,同时结合自身写稿过程开“脑洞”做策划,邀约作者,用心修改、打磨稿件,在自有平台发布后再协助投稿。一通操作下来,作品被媒体录用的几率高了,作者们的投稿热情也高涨起来,我们终于有了充足稿源。以此为契机,我逐渐摸索出一套“精准邀约、以点带面、成长共赢”的法宣工作机制。在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上线仅半年多,闵行法院的官微传播影响力就进入全市基层法院前列。

2021年我入额来到松江法院,与“跨界”的缘分还在持续。在组织安排下我成为了一名审监庭法官,兼任法宣干部。不同于之前的团队作战,松江法院的法宣工作成了我“一个人的战斗”。陌生的新环境激发出我的全新动力,我决定借鉴最爱的“脱口秀”运营模式,结合自身审判心得,打造一个以有趣普法为主要特色的官微平台,让每位干警都可以拥有专属的“法治传播高光时刻”。

一年不到,在我的努力下,松江法院的法宣影响力排名也从中下游进步到全市基层法院前列,为院内培养出一支文笔成熟、具备法宣能力和视角的“明星团队”,官微粉丝涨了一倍多,被上海高院评选为法宣工作年度突出进步奖。

从一个专注自身的法宣内容产出者,到放眼全院的法宣平台组织者,无论是“被信赖的法官”还是“被信赖的法宣干部”,我一直在为不辜负信赖而努力着。我践行法治,亦是忠实的法治“搬运工”,希望更多人通过传播看到法治的美好,希望法宣工作能够成为撬动院内外热情的“支点”,让更多进步发生。

“反哺”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前些天,我的一位当事人打来电话,一接起来那头便说:“杨法官,您一说话,我就知道是您。”我也听出来了,“万老板,你的公司现在还好吗?最近发财啊。”“好多了,谢谢你啊,我就是打来电话跟您说一声,我那笔还款履行完毕了,想衷心地跟您说声感谢。要不是您给我争取这么久,还帮我说服原告解封,我厂子肯定完了。”“恭喜你啊,我就知道你肯定能走出来!”

这位坚强的女性,是我一个买卖合同案件的被告,因为丈夫疫情期间创业口罩厂被坑,家财全部亏了不说,还偷偷拿了她的公司公章,为自己的买卖合同担保。后来丈夫因为信用卡诈骗入狱,留下妻子成为案件被告。虽然不甘,但她从未逃避,盖了章便认,只是提出分期支付。我被她的契约精神和坦荡胸襟感动,为她向原告争取到了最长支付期限和解封公司工资账户,半年多过去,她的生活终于慢慢好了起来。

9年多来,一个个这样的瞬间支撑着我继续前行。被信赖,被需要,真正帮助到当事人,让我重获儿时的欢喜。我的案件调撤率就这样慢慢达到了80%以上。越来越多具备法理思维和规则意识的普通人更激励着我,这个世界在变好一点,所以我愿意多做一点、多跨一点界,为大家奉上“法治一条龙服务”。法宣工作让我拥有了受众视角,学会平等倾听与同理共情;而法官则是我永恒的底气与锚点,终有一日法治将成为全社会的行为“锚点”。

供稿部门丨上海高院团委

责任编辑丨李谷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