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 青城历史聊斋 深挖家乡历史趣事,古今史事,皆是笑谈
呼市玉泉区东尚义街有名的四合院——兰家大院现已成废墟,但其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东尚义街的住户吴润达告诉记者,已经消失的兰家大院由外院、中院、里院组成。在外院大门前有一块“泰山石敢当”石碑,两扇沉重的木门上钉着两只铜环,人们来拜访时,可拍打铜环叫门。
住在大院的主人是山西省原平县贾庄人兰银余,从山西来到托县以打鱼为生,之后来到归化城。
兰银余(1869.4~1949.3)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贾庄)人。幼年家境一般,父亲务农,有一姐二弟。清光绪年间走西口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谋生,以肩挑小贩发家,建立德余泉商号,置地兼商,继而成为归化城一度首富,买卖做到京津地区。其子兰培茂继承父业,父子两代为归化城的繁荣发展以及其后捐巨资对国家、人民都作出了贡献。
兰银余于清末走西口到归化城,以做小买卖兼打零工为生。1903年,因做工吃苦耐劳,膂力大而不讲价,为人诚实俭朴,被人介绍与当地旅蒙商福盛荣字号遭变故的王家少女(17岁带一8岁弟弟)成婚,夫妇克勤克俭,为人本份,尽心竭力操持小买卖,对顾客足斤超两,口碑颇佳。
民间流传的故事说,兰银余有一天没捕上一条鱼,有点儿泄气。他向河水祷告:“可怜可怜我这光棍汉哇!”过了一会儿又撒网捕鱼,竟然兜住一只大乌龟。兰银余看着大乌龟可怜,说:“千年的乌龟,万年的鳖,把你放生了吧!”这乌龟回到水里还不走,向兰银余点了三下头,才游向深处。
据说,此后兰银余买卖做得很顺手,也积攒下银子。
实情是,他有一次获知一位内地枣贩因事急于回家要脱手大批红枣,市人无有敢应者,他经银号借款终以低于市价三分之一成交,大获其利数百银两,由此发家。另外,亦受到其本家兰钧(绥远省塞北关监督,后任察哈尔省财政厅长)及绥远平市官钱局的关照。
他起先与内弟王健庵在大召前摆摊。民国初年,在大召路西成立德余泉货庄(山货店),自为股东大掌柜,内弟为二掌柜,经营以恪守诚信为本,对外挂牌“货真价实,言无二价,足斤满两,童叟无欺。”随后货庄改称为德余泉商号,并在玉泉井南边建起德余泉货栈,常年雇员60~80人,经营烟酒茶糖、干鲜果品、调味品、天津小站米、布匹等生活日用杂品,以及铁、竹等行业大宗原材料。货物流通于萨拉齐、包头、丰镇、托县、大青山前后一带,在北京、天津、汉口等地区常驻采买人员,由此成为当时归化城最大的商号,掌控归化城市场,如砖茶、铁价上涨失控时,即以电报通知产区速以火车大量发货,及时平抑市场物价,维护蒙汉回等各民众利益。
同期,在旧城西夹道西城店巷先买下1处院子,后又盖起2处院落,连接成为兰家大院,约60间房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在当时塞外颇引人注目。还在五里营购地300亩,雇工耕种,并以第一大股东身份在通顺街开设“天元公粮店”,置有加工粮食机器设备,店内设客房,特别方便于后山牧民购粮及远道而来的售购粮户住宿。加之其子兰培茂(过继其弟之子)兼任归绥第一区区长、天津红十字分会绥远副会长等职,因此兰家在归化城有着显赫名声与地位。
兰银余老掌柜出身贫寒,虽富时刻不忘节俭,日常粗茶淡饭,布衣布鞋,偶吃一两稍美都觉奢侈,寒冬病中炉火将灭,妻子多加了几块煤块,他竟发起脾气,下地又取出两块。他为人处事低调,最讲究诚信仁义(为孙子起名诚义),无嗜好,然乐善好施,救助穷困,如1928年大灾年兰家大放粥棚,广济难民,还收养一女孩。对属下雇员和善,平等以待,以致外人分不出主雇,他给长工娶媳妇,让长工和家乡来的穷苦人住在大院内,逢时节亦给这些长工、苦力人吃肉改善生活。
1937年日军侵占归绥,兰培茂因兼任区长,设家宴接待伪蒙古军总司令李守信。归绥商界荐其与王健庵出任伪商会会长或列伪市长人选,他们竭力避之。1938年,厚和市(归绥市)日本宪兵队对兰银余侄儿(福和堂掌柜)以“私通八路,接济匪区(布匹)”为名,半夜里密捕,未及兰家以银钱疏通,不到天明即被施以酷刑毙命。此事震惊兰家及整个商界,兰银余恐遭不测,暗中将德余泉改组为“复兴长”,栈房单设为“和记贸易货栈”,让他人承头。兰银余通过大召西仓的知交大喇嘛同意,密藏于召庙内,于1939年初与家人分别远走北平、天津,儿子兰培茂及其三太太住北平,所幸摆脱日宪兵盯梢;他虑日人顾忌英国,故住在天津英租界同裕货栈内,又置房产,开设“积记”字号,通过驻员在上海、香港做生意,主营澳洲面粉、纱布、颜料等大宗批发业务,由原坐商变为行商。
抗战胜利后,积极做进出口货物买卖,如将天津白酒运到香港,可换回橡胶、海军呢等紧俏货物,脱手快。法币贬值后,做房产、黄金生意,兰银余与其内弟在津购置200多间房(楼房、平房兼有),月收租金100多袋面粉。其间,兰培茂将店铺、房产留三太太和儿子照应,回到归绥,将沦陷时期德余泉一度更名复兴长的字号恢复为德余泉。
1948年,兰银余由津回绥,颐养天年。1949年3月80岁无疾而终。丧事大办,延请和尚道士喇嘛超度亡魂,白布覆围兰家大院,商户及街邻好友送纸扎挽幛摆满街道两旁,凡吊唁者整日均供给饭食,因此不论远近亲疏,老少男妇,来着络绎不绝,摩肩接踵,以致前者有食两餐而后者尚未能入席的混乱状况,只好由专人在众闲散蹭食者耳上作墨记,以维持秩序。七七49天,32杠出殡至五里营坟地,商户们自发沿街摆出供桌,送灵列队数里,轰动半个归化城。不久,因政局不稳,德余泉歇业。
1949年春,兰银余死后,其子兰培茂把买卖做到了天津、北京。1950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兰培茂与其三太太在北京捐献飞机一架,轰动北京和归化城,北京、绥远的报纸对此事件都做了报道。
1950年,兰培茂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捐献上亿人民币(旧币)、金银首饰、房产(政府作幼儿园),使庆凯区超额完成捐献目标,其亦受到人民政府表扬,后又认购大量经济建设公债。为此,他的二太太和女儿分别选为第三区人代会、第二区抗美援朝代表会代表,区政府还为其大宅院内安装有线大喇叭收听时事要闻。1952年,兰培茂主动将五大财产归公,被划为开明地主兼资本家。土改及“文革”中,曾发动原雇员对他进行批斗,竟无一人响应。1970年病逝,终年70岁。2009年7月18日,兰培茂后人为其三姨太吴江(吴秀芳,定居北京归来)在呼市举办了92岁生日庆寿,5代人欢聚一堂,见证了呼和浩特近百年历史的变革。
兰家大院外院住着兰培茂的二太太,兰培茂通常也住在这个院里,有时间还得去北京看三太太。
东边是主人卧室,西边是卧室带小客厅。东房常年不住人,有时亲戚来了在那里住几天。西房三间,是长工的住房和伙房。南房西两间是天津老妈子给主人一家三口做饭的地方,菜窖口开在厨房地下,院子下面是菜窖。最西边的一间南房是通中院的过道,过道有男女厕所,通过狭长过道,穿过一个小天井,就进了中院。中院和外院盖在一条轴线上。
中院有六间正房,东面三间住人,西面三间是作坊。两间磨房一间炒房,西边还有半间是堆放饲草料的。西房两间是马圈。西南角是一个通往东尚义街的大门,通常锁着不开。东房两间,中间是花窖出口,冬天将百余盆名贵花草放入花窖过冬。
从中院的南门进去,又是一个砖瓦四合院,即里院。这个院子是兰培茂大太太和公婆住的。里院八间正房(包括一个青砖二大门),两间由大太太住着,两间由兰银余夫妻住着。南房八间,住着兰家的侄儿和亲戚,其中两间是给主人做饭的厨房。东房是漏明柱的三间亭子房。西房五间。里院院中有花栏墙,摆着各色花卉。
1996年6月《北方经济报》呼吁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兰家大院,文物编号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