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分享看法速递:关于年轻人借贷纠纷案例,如何看待年轻人借债消费

阅读:

正观新闻记者 岳炎霖 古晨茜

“你的花呗存在异常,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征信。按照流程,现在需要你先登录一下‘xx政府网’……”回想起2023年2月中旬面对所谓“金融客服”的那个中午,在读博士生肖晗仍然清晰地记得是如何从将信将疑到一步步放松警惕,直到落入电诈陷阱,被骗近9万元。

近年来,电信诈骗套路层出不穷。在学历上,电信诈骗的受害者群体既包含高中生、中专学生等群体,也不乏大学生、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群体。

在年龄上,即使当前诈骗分子的手段日益电子化、多样化,中老年群体仍然是受骗的高发人群。202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约一成(11.4%)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金钱诈骗,这部分群体在最近的一次被诈骗经历中,造成了经济损失的占42.3%。

1 在读博士遭虚假征信诈骗,“先登录xx政府网再转账”

“你的支付宝花呗功能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关闭,否则将影响你的征信。”2023年2月的一个中午,就读于某高校的博士生肖晗接到一通陌生电话,电话号码的归属地为山西忻州。肖晗清晰地记得,电话另一头的男子自称是支付宝金融客服,说着一口夹杂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一开始我不太相信,但对面说让我先在支付宝进入一个叫‘xx政府网’的生活号,让我在该生活号里发送了两条信息。第1条为申请关闭花呗、借呗;第2条为申请强制关闭名下所有违规账户。”在对方“专业”的指引下,肖晗逐渐放下防备。

随后,诈骗分子向肖晗发送了一个网络链接,进入链接后,肖晗发现是一个名为“xx政府网”的页面。在诈骗分子的诱导下,肖晗进入“在线服务”并联系上一名所谓的“客服”。在沟通过程中,“客服”向肖晗发送了一个银行账户,并声称需要通过转出资金恢复信用。

图片

转账期间,诈骗分子还在某会议软件创建了一间名为“周杰预定的网络研讨会”的在线会议室,并要求肖晗进入会议,全程开启投屏并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在约30分钟的会议通话中,肖晗在对方的指示下将自己中国银行账户中的48427元尽数转出。当肖晗的银行卡余额不足后,对方又诱导肖晗在某金融平台贷款两笔共计32000元(第一笔为27000元,第二笔为5000元),并将32000元资金全额转入诈骗分子账户内。

由于触发限额,肖晗无法再向诈骗分子转账,然而,诈骗分子并未就此作罢。

“诈骗分子说还差几千,我就给我男朋友打电话,让他通过手机APP转账了7893元。”肖晗表示,直到自己彻底拿不出更多的钱,对方才作罢,“不久后有辽宁沈阳的电话说我遭受了电信诈骗,让我报警,我这个时候才发现我被骗了,于是报警。”

同样的骗术并不少见,有着大学文凭的刘新全是一名95后快递员。2023年4月2日傍晚,刘新全接到一通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市的陌生电话。

“电话那头说最近国家开始清理平台高息贷款,还说我之前在学生时期下载的APP有违规额度,需要我清空违规额度并回收冻结。”在对方事先设计好的各种话术诱导下,刘新全选择了相信对方。

随后,对方指引刘新全在支付宝上搜索“xx政府网”,并在会话窗口中发送本人姓名,以及对方在电话中所说的网址。随后,对方让刘新全在APP商城下载“小鱼易联”APP和某投屏助手APP。

“下载之后,对方让我打开小鱼易联并进入一个会议室,在会议室内语音指导我借款,等借款之后再在网址上与对方联系。对方还说检测到我的违规额度已认证,回收成功会开具结清证明。”听到诈骗分子的话术十分“专业”且不容置疑,刘新全又按照对方要求,在网址上发送文字“本人申请归还违规资金,申请银联中心下发归还账户”。

随后,对方向刘新全发送了一个银行卡号和姓名,在对方的诱导下,刘新全向对方转账两笔钱,共计15000元。直到诈骗分子不再理会刘新全,他才发现自己被骗,遂报警。“我下载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也接受过反诈宣传,但没想到骗术还是无孔不入,大家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训。即使对方看似是所谓的‘官方人员’,大家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转账。”刘新全说。

图片

“民众应通过‘三不要’来防范此类诈骗:不要轻信陌生电话,接到陌生来电,需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否则诈骗分子会获取到自己在手机上输入操作的所有信息;不要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不要轻信对方自称的资金会原路返回或者不会转账成功。”针对此类诈骗,警方曾紧急提醒。

2 “定金、版面费、校稿费……”某硕士发表评职称论文陷诈骗套路

“本来只是想发个评职称论文,没想到论文没发成,还搭进去了6000多元。” 36岁的林小东是一名工作于某国企单位的硕士研究生,2021年7月,林小东因急于发表评职称所需要的论文,于是在网上寻找协助发表论文的公司。就在林小东一筹莫展之际,一个陌生人添加上其QQ好友,声称可以协助发表论文。

“你这篇论文发表所需费用为4860元,需要先支付50%作为定金,也就是2430元,等论文被期刊采用后再支付剩下的费用,其余事项由我们团队负责。”当日傍晚,林小东将自己的论文原稿发送至指定地址,并且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支付了2430元“定金”。

图片

2021年8月2日上午,诈骗分子向林小东发送了一份PDF文件,内容为“您所写的论文已经被期刊录用”,上面印有期刊编辑部的印章,林小东当即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支付费用2430元。2021年8月4日中午,诈骗分子向林小东发信息称需要缴纳2000元期刊版面费,支付后,林小东从网上寻找到期刊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并致电询问。

在电话中,编辑部的人员称并未收到林小东所写论文,也从未向其发送过论文采用通知。“当时我就感觉被骗了,2021年8月5日上午,对方再次给我发送QQ消息,称需要再次缴纳3000元钱作为校稿费,我没有理会对方,于是向警方报案,我一共被骗了6860元。”

“发表评职称论文最好能与编辑部直接联系,即使不得不找中介,也要注意提高警惕,一般是由作者直接向编辑部汇款。”一位曾有过发表评职称论文经历的受访者告诉正观新闻记者,发表评职称论文并不需要支付所谓的“定金”“尾款”,“至于校稿费用,则一般会包含在版面费里。

正观新闻记者经搜索发现,近年来,因发表评职称论文被骗的案例并不少见。诈骗分子往往伪装成协助发表论文的团队,更有甚者,则伪装成期刊编辑部,盗用正规期刊的封面并将已“发表”的论文寄给受骗者,当受骗者拿着已“发表”的论文参加职称评定时,才发现自己早已上当受骗。

针对虚假代发论文类诈骗,北京警方曾向广大民众发出提醒:“由于大部分核心期刊的杂志社都在北京,为了消除被害人的怀疑,诈骗团伙往往有人专门在北京负责邮寄刊物,让整个骗局看起来更加逼真。发表论文要通过正规的渠道,急功近利走捷径、‘抄近道’不仅不可取,也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3 6旬老人陷诈骗连环套,27万积蓄被假警察骗光

2022年8月,67岁的马苹苹焦急地来到派出所报警,称自己人在家中坐,但是银行卡里的27万元存款却不翼而飞了。

图片

原来,8月18日,人在家中的马苹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她涉及在上海一酒店与病例接触的事件,马苹苹当时否认,而该“工作人员”便提供给她一个电话,称可能是有人冒充她的身份,让她报警处理。马苹苹拨通该电话“报警”后,电话对方自称是反诈中心的人,并为其转接了一个“上海市公安局”的电话,并添加了一名“办案民警”的微信。

“电话里对方说我名下有银行账户涉及了一起诈骗案,涉及金额为268万元,被逮捕的诈骗分子交代说是我卖给他们的银行信息,还给了我10%的提成”。听到这些本来将信将疑的马苹苹,却在所谓的民警“气势汹汹”地通过微信视频向其出示警官证后便相信了这一说辞,她十分慌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对方让我与一个‘经济科长’进行对话,说可以帮我申请资金公证清查,但想要洗清嫌疑,就得把所有的存款都转到其他银行卡上,如果不转,就威胁要立刻出警抓我”。

图片

在对方的不断威逼之下,马苹苹完全没了主意,她先是遵从对方“这是涉密案件,不能泄密”的说法,购买了一部华为荣耀手机用于保密,“我用这部手机下载了易信APP,在会议通话里,按照对方口述的一个网址,又下载了一个名为‘安全防护’的APP。”马苹苹说,在这个软件里,她填写了自己名下中国邮政银行卡的账户信息。并通过手机银行、去银行大厅办理等方式,将其他银行卡中的资金转存进了这张中国邮政银行卡。

“2022年8月21日,我发现邮政银行卡内的27万元存款全都不见了!”马苹苹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整个人又气又恼,赶忙报了警。

无独有偶,2022年5月,42岁的焦玉芬也接到了自己涉嫌经济案件的“警方电话”,并被对方以需要缴纳担保金等为由骗取了27万元。

“他们所遭遇的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的诈骗”,郑州市公安局反诈支队民警表示,公检法部门办案不会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资金审查或要求将钱款转移到其他账户,公检法部门也未设置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等要求进行转账、汇款操作的,都是诈骗,切记不转账、不汇款。中老年朋友们遇到这种电话,拿不准主意时,可以告知儿女,拨打‘110’报警,或者到最近的派出所询问,勿要轻信网上办案。”

4 贷20万不成反被骗7千多,年轻人需警惕借贷骗术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贷乱象,也沦为了部分骗子诈骗的工具。网络申请借贷提交的真实个人信息被肆意泄露,成为诈骗“网络温床”。不少诈骗分子打着零征信、低息等旗号,把魔爪伸向收入低、无固定工作、征信记录不良的“低信用”群体,让人深受其害。27岁的建筑工人程鹏就落入了这样的圈套。

图片

2022年3月7日,程鹏正在宿舍刷着手机消磨时间,看到“360借条”上可以申请贷款,他便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隔天上午,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的客服人员。询问我是否需要贷款,随后对方就让我添加了他们的企业微信,微信名显示叫刘传胜”,程鹏回忆道。

添加微信后,程鹏收到对方发来的一个网址链接,他按照要求通过链接下载注册一个名叫“京鑫通讯”的APP软件。“之后我登录软件在上面填写了我个人信息、贷款的银行账号以及我需要贷款的20万金额”。

一番折腾之后,刘传胜告诉程鹏,申请通过,20万贷款已下款了,但程鹏在进行提现的时候发现无法操作。询问后对方称需要他再交1999元注册会员才能提现。此时程鹏还不疑有他,利落地给刘传胜提供的银行账户转去了1999元,然而20万贷款仍然无法提现。“对方称是由于我自己的银行账号填写错误,贷款被冻结了,需要我交5799元的保证金”,程鹏再次将这笔钱转了出去。

“7个工作日内给你下款”,得到这样的回复后,刘传胜便没了声音。3月9日上午,又有一个陌生男子致电程鹏,称只要他转账4万元,就能帮他处理贷款被冻结的事情。这时候的程鹏,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了,随后他接到了反诈中心的提醒电话,这才让他真正确信自己被骗了。

本想要贷款却被骗了7798元,程鹏十分懊悔,自己不该轻信这样的网络贷款骗局。

“很多人觉得这些电信网络诈骗案听上去似乎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很有可能随时发生在你的生活里。过去我们曾遇到过多次民警上门劝阻受骗人不要轻信骗局、盲目转账,却反被挡在门外当成骗子的案例,所以不仅自己要有防骗意识,如果警察亲自上门劝阻,务必要听劝”,郑州市公安局反诈支队民警告诉记者。

2022年,全国共破获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6.4万起,成效显著。但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伎俩不断“与时俱进”、手法不断翻新,电诈犯罪形式依旧严峻复杂。

诈骗手法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国家反诈中心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才能更好地守住钱袋子。

(为保护受害者隐私,文中均为化名)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王晨

版权声明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