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天雷
明清时期,河南新郑高氏家族可谓名门望族。高氏族人多有金榜题名,世代为官从政,民间传说颇多,影响广泛深远。特别是明隆庆时期职任内阁首辅兼掌吏部事的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谥文襄。嘉靖二十年进士)可谓位极人臣,权倾一时。高拱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开启并主持了“隆庆大改革”,并取得了卓著功绩,使隆庆后期呈现出中兴之势,也为万历初期张居正的整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明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高拱的出世并登上明隆庆时期的政治舞台,大大提升了新郑高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使其显赫一时。
目前,学术界对高拱研究颇多,在其改革事功、著作整理、人事关系及其学术思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 著作整理成果有:岳金西、岳天雷校注:《问辨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岳金西、岳天雷编校:《高拱全集》上下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主要论著有:牛建强、高林华主编:《高拱、明代政治及其他》,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岳天雷:《高拱研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综述性成果有:赵世明:《新时期高拱研究述评》,《天中学刊》2004年第1期;李冰:《新时期高拱改革研究综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岳天雷:《高拱哲学研究综述》,《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岳天雷:《高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然而,对其家族世系和优良家风问题却鲜有论述。有鉴于此,本文拟就高拱的家世渊源、家族谱系、兄妹关系、子孙后代及其高氏家风等问题加以初步梳理和考述,期望对高拱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一、高拱家世溯源
关于新郑高氏远祖问题,高拱曾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所撰《高氏族谱序》中有其追述,言:
高家为先贤子羔之后。元以前谱牒遗失,宗派无传。惟元时有同高曾祖父之兄弟六十有八人,为吾七代伯叔祖,乃子羔五十七世孙也。然又四方远处迁徙靡增,迄于今无谱也。嘉靖戊[丙]寅[“戊寅”系“丙寅”之误。丙寅岁,即嘉靖四十五年(1566)。从嘉靖元年壬戌到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其间并无“戊寅岁”。根据下文“余于佐政之暇……”,推定高拱于嘉靖四十五年入阁之后所作。]岁,余于佐政之暇,谨将五十七世以下宗枝分为六十八派,按次修至六十三、四代之间,亦可为吾家敦宗睦族之一助矣。具有未及采访不获列于谱者,望后世并为详考续入焉。新郑肃卿氏拱敬识。[ 高拱:《诗文杂著》卷二《高氏族谱序》,岳金西、岳天雷编校:《高拱全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18页。]
由谱序可知,新郑高氏家族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子羔[ 子羔(前521年-?),即高柴,“高柴,字子羔”。子羔小孔子30岁,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仗义直言。此时,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便派遣高柴去做费邑宰。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位。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国政变,高柴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子路拒绝劝阻,结果回宫遇害。故孔子称赞子羔明大义、善保身。子羔曾游学山东兰陵,教授弟子,传播仲尼之道,死后葬于兰陵。]之后。元代之前,高氏族谱无存。有记载的是子羔五十七世孙,即元代的高曾祖父兄弟六十八人。其中,元末明初徙居河南新郑的高成,是高拱前六世祖。其后,由于四处迁徙,人数增益,至明中期尚无高氏族谱。嘉靖四十五年(1566),时任礼部尚书的高拱修撰高氏族谱时,通过采访整理,将子羔五十七世以下宗枝分为六十八派。目录如下表:
表一:先贤子羔第五十七世高氏宗谱六十八宗目录
宗序 宗名 宗序 宗名
1 澧:元以前谱牒无传未详,上世于某代自山东迁至山西,元时由洪洞迁江南太平县。 35 湘:又讳向泉。
2 植 36 山
3 崙 37 琎
4 岚 38 淳
5 弼:元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祥符县,生四子:长讳煇;次讳勋;三讳熀,迁鄢陵;四讳煓。 39 威
6 宠:又讳龙。元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新郑,明初又迁祥符县,生二子:长讳遇春,住祥符;次讳逢春,迁鄢陵县。 40 感
7 箴:元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许昌府,生四子:长讳才,又讳应瑞;次讳德,又讳应祥;三讳应泰,迁襄县;四讳应兆,迁临颍县。 41 玺:又讳良德。
8 雲 42 烺
9 鈖:宋末由山东迁山西洪洞县,生四子:长讳煦,元时他徙,无考;次讳照,迁河南密县;三讳晋,晋昌;四讳昺,迁河南叶县。 43 炳
10 馥:又讳忠,元初由山东迁山西洪洞县。 44 炽
11 倬 45 濬
12 珖 46 彬
13 淋 47 铨:又讳金山。
14 槦 48 德:世传父讳大功,住西华县;德祖配马氏,生子居盐场岭,又配王氏生子,迁太康县;又配谷氏生子,迁扶沟县。
15 棝:元时住山西洪洞县,生二子:长讳钰,迁河南密县;次讳琦,迁江南太和县。 49 诚:系德祖之胞弟,住西华县。
16 珩:又讳桂。 50 颍:系德祖之胞弟,住西华县。
17 兆兰 51 惪仁:世传父讳万招,元时以军功封侯爵,妣韩氏封夫人,元末由辽东迁湖广枣阳县崔桥里,明初迁河南郏县。
18 兆鳌 52 惪备:系惪仁之胞弟,明初由湖广枣阳崔桥里迁河南南召县北皇后峪。
19 兆龙 53 惪昌:系惪仁之胞弟,由枣阳迁回辽东。
20 兆凤 54 良
21 鍸:又讳福。 55 让
22 鉁 56 铭:铭祖所自出,元以前谱牒失续,元时住江宁府句容县,明洪武初迁安徽舒城县,廷试进士,任户部郎中。
23 铸 57 斌:住江苏省。
24 荣 58 启:元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南密县,生二子:长讳颐年,住密县;次讳茹林,他徙无考,其长孙流寓京师。
25 苍:又讳昌。 59 成:元末由山西洪洞避兵灾,迁河南新郑县东北十五里。
26 藓:又讳化。 60 贞:住湖广
27 吉 61 惠:宋时未详几世祖自山东迁至山西,元明由洪洞县迁南京,生三子:长讳伕,次讳钰,三讳钟。
28 明 62 治
29 樾 63 平
30 浣 64 棻:又讳凤。
31 洙:又讳宝珠。 65 兰
32 士睿:又讳雲。 66 煦
33 士章 67 林
34 澄 68 花
注:以上六十八宗目录,系明高拱采访整理。由高拱后裔高钧鼎先生于1996年提供。
嘉靖四十五年(1566),高拱始修元末明初徙居新郑的六世祖高成以下谱系,其题记言:“一代祖成,元时世居洪洞,相传为椿树胡同之高氏。元末兵变,偕祖母唐氏东走至新郑东北,地名老沙窝,荆棘中潜匿数日,闻洪武定鼎,因家焉。”新郑高氏五代谱系如下表:
表二:新郑高氏五代谱系表[ 高拱“题记”及此表均由高拱后裔高钧鼎先生于1996年提供。]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五代
始祖
成 大 绝嗣,义子四 绝嗣,义子言 绝嗣,义子崔兴
二
亮
旺 昇(嗣一子)
松(生八子)
魁(生三子)
进(生四子)
登(生二子)
敏 山(生二子)
云(生二子)
攀(无 后)
纶(生五子)
瑢 阜(生二子)
珍 爵(生三子)
禄(生二子)
寿(早 卒)
祥
学 钦(生二子)
锐(生一子)
铣(无 后)
怀 珮(生二子)
银(早 卒)
福
聪 秀(无 考)
德(生一子)
明(无 后)
锦(无后)
举 宣(无后)
环 堂(生三子)
汉(无 后)
洪(无 后)
增(生一子)
平(无后)
由此表可知,高拱先世为山西洪洞县人。六世祖曰成,于元末避兵乱,始徙居河南省新郑县(今新郑市)东北高老庄。成生二子:大,绝嗣;二生四子:亮、祥、福、举。亮生四子:旺、敏、瑢、珍。旺生五子:昇、松、魁、进、登。高魁即为高拱之祖父。
二、高氏家族谱系
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明神宗为高拱平反昭雪,嗣子高务观承荫尚宝司司丞。务观承荫后,即开始编纂《东里高氏世恩录》,并乞请时任顺天府尹刘日升撰序,序曰:“新郑高文襄捐馆二十五年矣,今上始追公秉揆忠劳,予一切特恩。令子符丞君辑,恭请部覆诸牍及蒙赐纶诰,汇成一编付梓。”[ 刘日升:《慎修堂集》卷八《圣恩录序》,《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04页。]现存刘日升《圣恩录序》前附有《高氏世系谱》。此谱既包含嘉靖时期高拱所修五十七代至六十三、四代,也包括清代续修的四代,至六十七世。
祖父高魁(1450-1525),字文元,号两峰。景泰二年(1450)三月生,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科举人,初任山东金乡县知县,凡六年。正德二年(1507),升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督抽荆州商税。正德五年(1510),擢升工部虞衡司郎中,进阶中宪大夫,管理蓟州冶铁。因感时政维艰,连疏乞休,居家十余年。嘉靖四年(1525)十月二十三日卒,享年76岁。嘉靖六年(1527)十二月,高魁祀新郑县乡贤祠,“以表正乡俗,风化后人”[ 高务观:《东里高氏家传世恩录》卷四《刻已故郎中进阶中宪大夫高魁入乡贤记》,《高拱全集》附录一,第1338页。]。后人为他建有“世科石坊”,又建“四代一品”石坊。应魁之子、时任山东按察司佥事高尚贤之请,与高氏有通家之谊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人。弘治十五年进士)为其撰墓志铭,言:
公天性仁孝,且慷慨有气节。平生奉亲无惰容,虽菽水之养,父母亦安之,欢如也。……佥事君于予为僚友,泣血缄状来请铭。嗟乎!昔予获侍于佥事君也,仰其温然圭璧之德,毅然刚方之气,则固已异之矣。孰谓不有自哉?乃为铭。[ 王廷相:《明故工部都水司郎中进阶中宪大夫高公墓志铭》,载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62-564页。]
高拱之祖母李氏,封宜人,赠淑人,加赠一品夫人。配李氏,封安人。魁生三子:尚义、尚信、尚贤。尚义、尚信早卒[ 同上注,第563页。]。
父高尚贤(1484-1536),字大宾,号凤溪。成化二十年(1484)三月十四日生。正德五年(1510)中举,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初授工部营膳清吏司主事,监临清砖厂,以廉干称。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转任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后升礼部精膳清吏司员外郎。嘉靖二年(1523)九月初二日,任山东按察司佥事,提督儒学。嘉靖四年(1525)丁父忧,服除。嘉靖七年(1528)补陕西按察司佥事。嘉靖十年(1531)正月十九日,升光禄寺少卿。偶以题奏失误,解任以归。家居十余年,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十八日卒,享年53岁。著有《凤溪遗稿》。高拱僚友、安阳人郭朴为其父撰碑铭,言:
公事亲至孝,抚兄子如己子。平生至行,率以古人自期。莅官举职,尤慎典宪。……诗文多不存稿,没后搜辑仅百余篇,为《凤溪遗稿》云。……朴自为诸生诵公之文,即知仰公之德。后与都宪公同举进士厚善,服官翰林与少师公僚友,周旋者二纪余,晚同入赞机务,闻公行业家世颇详。兹属朴文诸神道之石,谨举其概而系之。[ 郭朴:《明故光禄寺少卿高公神道碑》,《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38-1739页。]
高拱另一僚友葛守礼为其父撰祭文,言:
方夫子振铎东方也,某实为弟子员,亲承面命者二,与之禀饩,教之扩充,口泽如斯。至于循循规条,休休令仪,又其饫闻而习灸者用有今日,与今日之所用皆其赐也。某初倅邺郡时,车从北上,得邂逅于传庭,既执事者林居。某尝有事嵩颍,得纡宴于潭第,未尝不幸其逢,而思其继也。今再来游,而夫子往矣。入境怀人,德容莫觌,可为大概。然兵部之温醇,内翰之庄雅,才生亦浸浸颖脱,皆炳然玉树可征。至德之余,夫子有知在天者,固怡怡如也。求神于幽,敢洁牲牢。悃愫载陈,惟神鉴之。[ 葛守礼:《葛端肃公集》卷十一《祭凤溪高师文》,《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36页。]
表三:高魁家世一览表
五代 六代 七代
高魁
成化丙午科举人,历任工部虞衡司郎中,累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高尚义 (早 卒)
高尚信 (早 卒)
高尚贤
正德庚午科解元,正德丁丑科进士,历任光禄寺少卿,累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高捷,嘉靖甲午科举人,乙未科进士,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
高掇,金吾右卫千户
高拱,嘉靖戊子科举人,辛丑科进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兼掌吏部事加柱国赠太师,谥文襄
高操(早逝)
高才,嘉靖己酉科举人,前军都督府经历
高揀,贡生,历任南直凤阳府通判
三、兄妹关系考述
高拱之母沈氏,累赠一品夫人,生五子、三女;继母黄氏,诰封太安人,生一子。凡六男三女。长兄捷,次兄掇,拱排行第三,弟操早逝,次弟才,次弟揀。
(一)兄弟关系考
长兄高捷(1502-1568),字渐卿,号存庵,光禄寺少卿高尚贤长子。嘉靖十三年(1534)乡试中举,次年登进士第,初任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一月,转任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升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后任山东兖州府知府、山西按察司副使、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嘉靖三十五年(1556)六月,命江西右参政高捷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兼管巡江,率军多次击退倭寇入犯。嘉靖三十七年(1558)闰七月,因有权宰嫉功畏直,嗾使乡人、南京给事中陈庆劾捷,降调曹濮兵备副使,寻升陕西右参政。但权宰余怒未息,再次使言官诬劾,遂弃官归里。捷刚直豪爽,节侠自喜;为官惠贫摧强,植弱察奸;素闲武略,立功不傲。归里后,“家居杜门谢客,口不谈世事,足不履公庭。课农教子,化导乡里。”[ 乾隆《新郑县志》卷三《高捷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4页。]隆庆二年(1568)卒,距生弘治十五年(1502),享年67岁。隆庆三年(1569),“乡人思之,请于督学杨公俊民,入祀乡贤”[ 高有闻:《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高公讳捷列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3页。]。据《高氏族谱》载:高捷娶邵氏,赠淑人;继王氏,封淑人;陈氏,诰封太宜人。生一子务滋,养义子孟男。高孟男娶刘氏,无后。高务滋,字孟存,号兰畹,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岁贡生,以子瑞雏贵,赠奉政大夫,右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娶徐氏、柴氏、黄氏、王氏,俱诰赠太宜人,生二子:瑞雏,瑞隆。长子瑞雏,字玄若,号壑昂,廪膳生,荫官生,任南京右军都督府经历司经历,诰封奉政大夫。娶王氏、李氏,俱诰封宜人,生一子:有闻。有闻,字景仲,号伯昌,增广生员,娶文氏,生一子:曰诗。曰诗,字雅言,奉祀生,娶唐氏,生五子。曰诗之子玉生,字润涵,号乾枢,中雍正丙午科(1726)武举,任江南凤阳中卫督运千总,娶冯氏,生一子。二子瑞隆,字泰符,岁贡,考授通判。娶王氏、缪氏,生一子:有恒。
表四:高捷家世一览表
七代 八代 九代 十代 十一代
高捷
嘉靖甲午科举人,乙未科进士,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 高务滋,贡士 高瑞雏,荫官生 高有闻,广生 高曰诗,奉祀
高瑞隆,贡士 高有恒,监生 高曰温,生员
义子高孟男,监生 (无 后)
次兄高掇(1508-1578),字汝方,号梧阜。据明郭朴《明故光禄寺少卿高公神道碑》得知,高掇中嘉靖四年(1525)乙酉科举人,任金吾右卫千户,诰封武略将军。万历六年(1578)卒,距生正德三年(1508),享年七十一岁。[ 郭朴:《明故光禄寺少卿高公神道碑》,《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39页。]据《高氏族谱》载:高掇娶杨氏,封宜人,生二子:长淑男,字文台,廪膳生,少逝;次国彦,字三槐,监生,娶张氏,无出,以堂弟务实之次子高榩承嗣。高榩,字玄胄,监生,任上林苑监丞,诰封修职郎。娶张氏、蔡氏、黄氏、赵氏,俱封八品孺人,无出,以堂弟欐之第四子为嗣子,即翼之。
表五:高掇家世一览表
七代 八代 九代 十代 十一代
高掇
金吾右卫千户 高淑男,廪膳生 (少逝)
高国彦,监生 嗣高榩,监生 嗣高翼之,生员 生二子
弟高操,嘉靖九年(1530)卒。其生年,史无明载。
次弟高才,字德卿,号梅庵。嘉靖二年(1523)生,幼英敏,日诵数千言。既长,于书无所不读,以礼经举于乡。时典南宫者多兄门下士,才引嫌不与试。后任都督府都事,迁经历。“御众宽和,军民咸颂为惠。人尝以新郑为六省孔道,驿递辽远,邑人疲于奔命,请诸文襄具题,复设郭店一驿。至今往来便捷,道路无疲毙忧者,皆其力也。致仕归,筑室黉宫之侧,号曰‘梅庵’,杜门却扫,唯日与门人探讨经史。恂恂一老布衣然。”[ 乾隆《新郑县志》卷十六《高才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4页。]据《高氏族谱》载:高才娶任氏,赠宜人;继张氏,封宜人;刘氏,诰封太宜人。生一子:高务本。务本,字中立,生员,荫锦衣卫正千户,诰封武略将军。又娶孟氏,即高拱好友孟淮[ 孟淮(1513-1577),字豫川,号卫原,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大理评事,累官右副都御史。孟淮是高拱其弟高才之姻亲。其母谢氏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二十日卒,高拱为其撰祭文,略言:“忝眷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拱、举人高才,谨以牲币庶品之仪,致祭于敕封太安人尊亲孟母谢氏之灵……拱等辱交贤胤,素崇友道。婚嫁相期,葭莩联好。惟慢何依,云天莫吊。遣使修仪,陈词致悼。”(《诗文杂著》卷四《孟老夫人祭文》,《高拱全集》,第824页)]之妹、郭氏、李氏、王氏,俱封宜人,生十子:长子高枝,无后;次子高杞,字禹服,生员,娶李氏,生一子:懋昭;三子高杓,无后;四子高四,出外无考;五子高椿,生员,无后;六子高樽,无后;七子高格,无后;八子高楷,无后;九子高朴,任千总,无后;十子高樟,字伴枫,娶张氏,无出,以胞兄杞之子懋昭承嗣双祧。
表六:高才家世一览表
七代 八代 九代 十代 十一代
高才
嘉靖己酉科举人,前军都督府经历
高务本,生员 高枝 (无后)
高杞,生员 高懋昭 承嗣双祧
高杓 (无后)
高四 (无考)
高椿,生员 (无后)
高樽 (无后)
高格 (无后)
高楷 (无后)
高朴,任千总 以下另载
高樟 高懋昭 承嗣双祧
次弟高揀,号竞庵,字未详。据《新郑县志》载,两河典试之时,主考官多为高拱门生,拱为避嫌,没让高揀应试。直到嘉靖中期,高揀才得以明经受选。高揀终生布衣蔬食,奉行俭约。在任凤阳府判时,革除苛捐杂税,舒缓民困;有逼良为娼者,严加惩治。及任寿州,痛革贪腐陋习,清正士风,正阳之民倚为父母。晚年归家,仍然秉持清廉家风。他曾告诫家人:“吾箧中无剩物,所余六十金为我治殓具。吾家世守清白,尔告我子若孙,勿变家法也。”[ 康熙《新郑县志》卷三《高揀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5页。]高揀卒,正阳之民立祠纪念他的功德,里人请入乡贤。据《高氏族谱》载:高揀娶孙氏,诰封安人,继娶张氏、孙氏、于氏,生七子:长子务实,字曙阳,廪膳生,荫武英殿中书,诰封登仕佐郎。以子欐贵,诰赠承德郎,尚宝司司丞。娶陈氏,诰封太安人。生三子:长楲,嗣;次榩,过继堂伯国彦为嗣;三欐。二子务观,过继胞三伯高拱为嗣。三子务勤,字勉中,岁贡生,娶范氏,生一子:擢。四子务俭,字致中,首斋长,廪膳生,娶金氏,生一子:基。基娶刘氏,生一子:永祐。五子务忠,字会中,增广生,娶王氏,生二子:长崑,次岑,过继胞七叔务若为嗣。六子务正,字建中,生员,娶陈氏,生三子:长琹,次槃,三采。七子务若,字由中,生员,娶郑氏,嗣一子:岑。
表七:高揀家世一览表
七代 八代 九代 十代 十一代
高揀
贡生,历任南直凤阳府通判
高务实,荫中书 高楲 以下另载
高榩 嗣高翼之 生二子
高欐
生员 高维之 以下另载
高绪之 以下另载
高 翼之 (过继)
高务观,荫司丞 (过继)
高务勤,贡生 高擢 以下另载
高务俭,廪生 高基 高永祐
高务忠,生员 高崑 以下另载
高岑 (过继)
高务正,生员 高琹 以下另载
高槃 以下另载
高 采 以下另载
高务若,生员 嗣高岑 以下另载
(二)姊妹关系考
高拱姊妹三人。“长适士人董万言(事迹未详),夫亡守志,贞节蒙旌;次适举人马斯徂(事迹未详,可能是马颖谷);次适知府刘巡。”[ 郭朴:《明故光禄寺少卿高公神道碑》,《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39页。]
三妹高氏,嘉靖七年(1528)闰十月初九日生,嘉靖十四年(1535)许聘河南鄢陵人刘巡[ 刘巡,字豫田,号宪甫,河南鄢陵人。嘉靖九年(1530)生,以父刘讱荫官,初任左府都事,升顺天府治中,累官江西南康府知府。其父刘讱(1484-1559),字思存,别号春冈,刑部尚书刘璟之子。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宁国府推官兼芜湖县事。武宗南巡时,朝中权贵索贿不成,于是逮其下诏狱。世宗即位,升监察御史,迁南京通政参议。嘉靖十八年(1539)任大理寺左少卿,二十年(1541)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改左佥都御史,二十三年(1544)任大理寺卿,二十五年(1546)任刑部右侍郎,改本部左侍郎,二十六年(1547)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十七年(1548)任南京工部尚书,二十八年(1549)改南京刑部尚书,又改刑部尚书。后因阳武知县王联之子诬告,刘讱被除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二十三日卒,距生成化十九年(1483)十一月二十六日,享年77岁。高拱为其撰《故资政大夫刑部尚书春冈刘公行状》(《诗文杂著》卷四,《高拱全集》,第796-803页)。]。出嫁十有三年,生二男五女。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二月十二日卒,年29岁。高拱撰祭文曰:“闻当归穸,吾辈羁守于此,不能执绋一送,徒南向号恸,有泪如泉。今特遣人陈奠,代致一哭,千里寄哀,如兄亲至焉。妹其知乎,其不知乎?呜呼伤哉,尚飨!”[ 高拱:《诗文杂著》卷四《亡妹祭文》,《高拱全集》,第823页。]其后,高拱又撰墓志铭,言:
嘉靖丙辰腊月十二日,予妹官生刘宪甫之妻孺人卒于鄢陵。宪甫以讣报予,托铭圹中之石。予方卧病,强起恸哭曰:“嗟乎!妹胡遽至此哉,吾安忍汝铭也,然又安忍不汝铭?”乃扶病收泪而为之。……嗟乎!予妹拟步而行,择言而发,顺而能正,慧而能藏,庶哉女之君子者矣,而竟不寿以死,谓天道何哉!嗟嗟!谓天道何哉![ 高拱:《诗文杂著》卷三《刘室孺人高氏墓志铭》,《高拱全集》,第780-782页。]
四、子孙后代考述
高拱娶河南中牟张氏为妻,累封一品夫人,无子。侧室曹氏生三女,薛氏生一子,早夭。因高拱无子,三弟高揀次子务观过继给高拱,为其嗣子。
嗣子高务观,字象元。万历二十五年(1597)乡试中副榜。万历六年(1578)七月初二日,高拱病逝。二十余年后,神宗举行建储大典,高拱夫人张氏携其嗣子务观具疏,请求为高拱平反。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初六日,神宗为高拱平反昭雪,其诰命云:“赐故辅臣高拱赠太师,谥文襄,准给诰命一通,荫一子尚宝司司丞。嗣子高务观承荫。又准奉祀生一员,胞侄高务本袭。”[ 高务观:《东里高氏家传世恩录》卷五《荫叙》,《高拱全集》附录一,第1350页。]务观承荫后:
奉使册韩藩,赋诗托寄,恬淡宁静,不扰驿递。继而赉饷秦中。故事,解交有滴珠陋规,公止取正数,诣陕藩仍以例索,且疑公乾没。公正色曰:“我清白家子,岂等寻常逐末辈乎?”藩始悔谢,谓非克绳父武,乌能矫矫立朝,毅然不苟若此哉![ 康熙《新郑县志》卷三《高务观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6页。]
据《高氏族谱》载:务观娶端氏,邑人端式女;继娶张氏,中牟张文化女。端氏生六子:高杠、高桢、高楠、高梐、高榆和高樟,张氏生三子,凡九子。高杠,字济寰,文襄公嫡孙,聘国子生孟存女。方志传曰:高杠“襁褓失恃,事继母以孝闻,五十年如一日。异母弟八,友爱无二视,及析箸资产维均。弟有早亡者,抚侄及女,衣食婚嫁以身任。弟妇吕氏少孀,保护甚力,俾全操。居官清慎廉明,居乡和平敦厚,时论雅推之。”[ 康熙《新郑县志》卷三《高杠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7页。]高杠享年80余岁。高杠娶孟氏、胡氏、王氏、刘氏,俱诰封淑人,生一子:永泰。永泰生二子:元徽、元英。二子则益,字友三,廪膳生,荫中书科中书舍人,升户部广西司主事,诰封承德郎,娶金氏,封安人,无出。三子则谦,字景抑,清顺治二年(1645)拔贡生,拣选推官,娶范氏、刘氏、邢氏,嗣子永祉。四子则明,字普周,廪膳生,娶桑氏,生一子:永昌。继娶吕氏,无后。五子则远,字届长,增广生,娶连氏,无后。六子则超,字凌霄,奉祀生,娶文氏,生一子:永奕。七子则显,字海扬,生员,娶张氏,生二子:永次,嗣;永祉,过继与三胞伯则谦为嗣。八子则上,字丽天,廪膳生,娶徽王府女朱氏为徽府仪宾,生一子:永禄,聘王氏,未婚而少逝。
嗣子务观生五女:“长适大理寺左少卿连格[ 连格,字小嵩,河南钧州(今禹州)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万历五年(1577)登进士第。初任大同知县,后官终御史。]子生员得寿,早卒,因亲不忍革股,以三女续焉;次女适范县知县陈洪猷(事迹未详)子阶;四女、五女具未字。”[ 郭正域:《太师高文襄公拱墓志铭》,《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404-1405页。]
长女高启祯。高拱从政期间,家居京城宣武门内稍东偏城下。嘉靖二十三年(1544)五月二十一日,侧室曹氏生长女启祯。嘉靖二十五年(1546),高拱曾奉使回家,顺便携启祯由京师归新郑老家抚养。嘉靖二十六年(1547),启祯四岁而许聘河南钧州人李通政[ 李通政,即李登云,字子渐,号钧阳,河南钧州(今禹州)人。李乘云之弟,与弟凌云(字子鹏)连中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大理寺评事,曾奉诏修律令。后晋通政使,升工部左侍郎。辞官归里后,蔬食布衣,终生俭约。此前,登云任职金吾卫指挥佥事时,高拱曾撰序示贺(见《诗文杂著》卷二《六盘李君荣授金吾卫指挥佥事序》)登云同胞七人:长乘云、次登云、次凌云、次披云、次望云、次庆云、次灿云。其中,乘云、登云、凌云三登甲科,时人有“河东三凤”之誉。]子茹。又据高拱墓志铭云:“长女许都御史孟君淮子兆梅。”[ 郭正域:《太师高文襄公拱墓志铭》,《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404页。]嘉靖三十七年(1558)二月十八日,启祯殁,年15岁。二十四日,将柩权厝广宁门外钧州人滕周之舍的静室中。高拱记曰:
嘉靖甲辰,予年三十有三岁矣。始生子长女启祯于京师。生之者予邑曹氏也,其日五月二十有一,其地宣武门内稍东偏城下。儿二岁予携归新郑,四岁而许聘钧人李通政方村之子茹。六岁复携至京师。居八年余,而予又卜寓城下,与儿生所相望二百武而遥,居五月,为戊午二月十八日儿殁,才十五岁耳。嗟乎!生于斯,死于斯,数固然欤?[ 高拱:《诗文杂著》卷三《启祯儿权厝记》,《高拱全集》,第782页。]
次女高启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二月二十九日,次女启宗生于新郑,亦为侧室曹氏所出。嘉靖三十六年(1557),启宗“许广平知府郭中子坤,并未有行。”[ 郭正域:《太师高文襄公拱墓志铭》,《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404页。]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二十三日,启宗殁,时年14岁,高拱将柩祔厝于广安门外滕周之舍,其撰墓记曰:
去岁予丧长女。乃今为嘉靖己未七月二十三日,复丧予次女启宗。嗟嗟!惨毒至此,予岂木石能堪之耶?二儿皆曹氏出,岁丙午予为编修奉使过家,以二月二十九日生启宗于新郑县。时先太宜人在堂,保爱周至,双璧足道哉。无何,先太宜人弃养。既免丧,则儿四岁矣,遂携至京师。丁巳,许聘大梁郭知府之子坤。戊午,郭氏纳征,拟一二载间议亲迎,而遽有兹变,伤哉![ 高拱:《诗文杂著》卷三《启宗儿权厝记》,《高拱全集》,第783页。]
三女高五姐。嘉靖二十九年(1550)四月十四日,五姐生于京邸,其生母仍为侧室曹氏。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姐九岁,许配大梁孟都宪之子某,而高拱墓志铭则曰:“三女适兵部侍郎曹金[ 曹金,字汝砺,号傅川,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南通州知州。隆庆改元,迁山东兖州府同知,累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后寻引疾请归。高拱病逝后,张居正与告归家居的曹金曾有五次书信往来,叙说与高拱的深厚情谊、乞请恤典及其嘱托代为撰写行状等事宜,其中有言:“玄老行状,事核词工,足垂不朽。不榖不过诠次其语,附以铭词耳。”(张居正:《答司马曹傅川》一,张舜徽主编:《张居正集》第二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02页)曹金所撰行状,不见史载。]次子治和。”[ 郭正域:《太师高文襄公拱墓志铭》,《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404页。]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初三日,五姐复殁,年仅14岁。初十日,将柩权厝宣武门外女僧庵中,俟便还葬。高拱撰墓记曰:
予为编修时,以嘉靖庚戌四月十四日生儿京邸,其生母曹氏。儿本予第四女,而以予弟举人女为序曰五姐云。……先是九岁时已许聘大梁孟宪都之子某。予方议卜居大梁,冀他日与儿朝夕,乃遽有此。方病时,会予仲兄户侯自家至,为视医药,既乃视含敛,周悉诸内姻,闻者皆来,哭尽哀曰:“安有若斯之年,而聪明慧懿乃若斯也!”噫,嗟嗟伤哉![ 高拱:《诗文杂著》卷三《儿五姐权厝记》,《高拱全集》,第783-784页。]
至此,高拱三个女儿于十四五岁时均殁,可谓人生之遗憾。
表八:高拱家世一览表
七代 八代 九代 十代 十一代
高拱
嘉靖戊子科举人,辛丑科进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兼掌吏部事加柱国赠太师,谥文襄 高启祯 (长女,夭折)
高启宗 (次女,夭折)
高五姐 (三女,夭折)
高 莱 (生子,八岁夭折) 据《高氏族谱》
嗣子高务观
荫尚宝司司丞 高杠,袭千户 高永泰,生员 高元徽,生员
高元英,生员
高则益,廪膳生 (绝嗣)
高则谦,贡生 嗣高永祉 以下另载
高则明,廪膳生 高永昌 以下另载
高则远,增广生 (无后)
高则超,奉祀生 高永奕 以下另载
高则显,生员 高永次 以下另载
高永祉 (过继)
高则上,廪膳生 高永禄 (少逝)
五、新郑高氏家风
明清时期,新郑高氏家族传承了先贤子羔憨直忠厚、仗义直言的品格,并在后世繁衍中孕育出许多优良家风和传统美德。
其一,廉洁自律,勤俭持家。这是新郑高氏家族具有的传统美德。如,其祖高魁为官“刻廉励节,期自身始,冬不必炉,暑不必蓋,饭不必肉,一布裘六年,邑士大夫信而服之。”[ 王廷相:《明故工部都水司郎中进阶中宪大夫高公墓志铭》,《王廷相集》第二册,第562页。]居乡“逢借贷而券常焚,本都不息;遇荒年而粥常设,饥多不殍。平时共财于侄弟,临终散财于族人。”[ 高务观:《东里高氏家传世恩录》卷四《刻已故郎中进阶中宪大夫高魁入乡贤记》,《高拱全集》附录一,第1337页。]父高尚贤为官“持廉秉公,无间显隐,且自奉俭约,虽跻卿位,而器无错银,衣无锦制,其操可知已。”[ 郭朴:《明故光禄寺少卿高公神道碑》,《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38页。]高拱也自言:
仆虽世宦,然家素寒约,惟闭门自守,曾无一字入于公门,亦曾无一钱放于乡里。今仆在朝,止留一价在家看守门户,亦每严禁不得指称嘱事,假借放债。然犹恐其欺仆不知而肆也。故特有托于君:倘其违禁,乞即重加惩究。至于族人虽众,仆皆教之以礼,不得生事为非。今脱有生事为非者,亦乞即绳以法,使皆有所畏惮,罔敢放纵。然此有三善焉:一则使仆得以寡过;一则见君持法之正,罔畏于势而有所屈挠;一则小惩大戒,使家族之人知守礼法而罔陷于恶,岂不善欤!古云:“君子爱人以德,不以姑息。”仆之此言,实由肝膈,愿君之留念也。[ 高拱:《政府书答》卷三《与新郑县尹书》,《高拱全集》,第536页。]
高拱秉承廉洁自律的高氏家风,时人和后世有其高度评价。清官海瑞说:“中玄是个安贫守清介宰相。”[ 海瑞:《海瑞集》上编《论劾党邪言官疏(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页。]范守己说:“原任少师大学士高拱,辅翼先帝,忠勤正直;赞政数年,清介如一;门无苞苴之入,家无阡陌之富。”[ 范守己:《险邪大臣阴结党渎乱朝政贼害忠直乞加追戮以正法纪疏》,《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389页。]支大纶说:“拱精洁峭直,家如寒士。”[ 谈迁:《国榷》卷六十五,隆庆元年五月丁丑,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057页。]孙奇逢也说:高拱“自辅储至参钧轴,历三十年而田宅不增尺寸”,“中州家范之严,咸称高氏。”[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五《高郎中公魁》,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8页。]
其二,扶贫济困,公而无私。这是新郑高氏家族传承的优良风尚。如王廷相在高魁《墓志铭》中说:“族党姻旧生无以育、死无以葬者,公皆给之,赖以为命者百余家。”[ 王廷相:《明故工部都水司郎中进阶中宪大夫高公墓志铭》,《王廷相集》第二册,第562页。]新郑方志也说:“族党姻旧,生育死葬,有求必给,贫乏者靡不赖焉。”[ 康熙《新郑县志》卷三《高魁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36页。]父高尚贤“锄强矜困”、“塞源汰浮。”[ 康熙《新郑县志》卷三《高尚贤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0页。]兄高捷居官“惠穷摧强,立条格以厘豪猾,弊歼,邑称神明焉”;居家遇“年荒,出所储谷数百斛济之,全活者众。遇霪雨冰雪,辄煮粥食道贫。”[ 高有闻:《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高公讳捷列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1、1742页。]弟高才“年饥为粥于路,全活甚多。遇瘟疫大行,则施药以济病者。”[ 乾隆《新郑县志》卷十六《高才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4页。]弟高揀“岁饥赈粟,疫行施惠,资助婚娶。又如兑军折布,苏绝民累,虽累费金钱,略无吝色。”[ 康熙《新郑县志》卷三《高揀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5页。]其侄高<木丽>为官“使楚时,赈活楚民数千,使蜀,活无辜刘良、张贤等”;归家“积药济人,岁费无算。崇祯辛巳(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饥,公多方设法,膳养饥民。至麦熟始散。其慷慨有如此。”[ 康熙《新郑县志》卷三《高<木丽>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7页。]可以说,扶贫济困是新郑高氏家族代代相传的良好风尚。
其三,敢于担当,报效国家。这是新郑高氏家风在为官从政中的鲜明体现。如,其祖高魁“与人同事,遇险难则以身任之。”[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五《高郎中公魁》,《孙奇逢集》(中),第178页。]父高尚贤“学不近名,职不避难,行无矫饰,交无附丽。”职任光禄寺少卿,“协其僚,稽故典,裁浮冗,严出纳,岁计羡积逾常,贫横亦为之缩。”[ 郭朴:《明故光禄寺少卿高公神道碑》,《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38页。]兄高捷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遇倭寇入犯,留都震恐,无人能御,高捷“乃躬擐甲胄,屯江口,尽集商船,授以金鼓。贼众悚慑,夕遂遁去。公追斩数百余级”[ 康熙《新郑县志》卷三《高捷传》,《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743页。],立有赫赫军功。高拱“秉心易直,确有执守,夙夜惟以国事为念。”[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五《高郎中公魁》,《孙奇逢集》(中),第178页。]主政“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凡晨理阁事,午视部事”[ 郭正域:《太师高文襄公拱墓志铭》,《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397页。],殚精竭虑以谋国治,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洗刷颓风、振兴朝政的改革,由此揭开了长达13之久的“隆万大改革”的序幕[ 参见韦庆远《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绪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5页。]。时人和后世有其高度评价。如穆宗提出:高拱“乃通海运,乃饬边防,乃定滇南,乃平岭表。制降西虏,坐令稽颡以称藩;威挞东夷,屡致投戈而授首。盖有不世之略,乃可建不世之勋。”[ 高务观:《东里高氏家传世恩录》卷二《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加勋柱国进兼中极殿大学士兼掌吏部事高拱并妻》,《高拱全集》附录一,第1321页。]神宗认为他“慷慨有为,公忠任事。迨殚内宁之略,益宏外御之勋。岭表滇南,氛净长蛇封豕;东夷西虏,烟消堠鹭庭乌。洵称纬武经文,不愧帝臣王佐。”[ 高务观:《东里高氏家传世恩录》卷五《原任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高拱赠太师谥文襄追赠特进光禄大夫》,《高拱全集》附录一,第1353页。]郭正域也指出:“嘉、隆之际,相臣身任天下之重,行谊刚方,事业光显者,无如新郑高公。”[ 郭正域:《太师高文襄公拱墓志铭》,《高拱全集》附录二,第1394页。]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拱取得不世之功并成为帝臣王佐,是与高氏家风的长期熏陶密不可分的。
总之,从高拱家世考述中可见,新郑高氏家族不仅世代为官从政,敢于担当,报效国家,而且在其世代繁衍中还孕育出许多优良家风、良好风尚。这些家风或风尚塑造了高氏族人的美好品德和良好形象,至今还在河南新郑及周边地区民间传播颂扬。当然,高氏家风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时代,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