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科普了一下资金往来频繁借贷纠纷,民法典宣传知识普及内容

阅读:

本以为在熟人处存钱能获取高额利息“躺赚”,谁成想到“熟人”居然患有精神疾病,不仅高额利息“泡汤”,本金也差点不保……近日,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案情简介


徐某与赵某本是朋友关系。自2015年期,赵某就以能够赚取高额利息为由,让徐某将钱款交于自己打理存储。出于朋友间信任以及高利息诱惑,徐某多次在赵某处存钱。2020年7月,二人结算多年钱款往来,赵某为徐某出具了《存款凭证》,载明徐某在自己处存款35万元,存期一年,到期后连本带利39.55万元。同年10月,赵某又为徐某出具另一笔债务凭证,本金为14万元,存期一年。然而一年过去,赵某始终未按约定返还徐某本金及利息。徐某将赵某诉至绿园法院,要求其偿还本金及利息。


庭审现场


庭审中,被告赵某的法定代理人对原告诉请的本金和利息均有异议。他认为被告赵某患有精神疾病,辨认能力有限,出具的存款凭证不能证明其与徐某之间真实的钱款往来,且二人约定的12%的利息过高,超出了赵某的认知能力。

法院审理

法院审理查明,赵某言语行为异常多年,确实患有精神类疾病,且由于受所患疾病影响,其实质性的辨认能力削弱。根据医院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依家属申请,被告赵某已经法院判决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同时,根据银行流水显示,2016年2月至2022年7月,原告共计向被告转账25.4万元,被告向原告转账13.36万元。法院认为,被告赵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从原告徐某处借款,不属于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大额借款及年利率12%的利息亦超出了其认知能力。故其实施的借款行为应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本案中被告赵某代理人对原被告之间借款行为有异议,且未予追认,因此,二人之间的民间借贷法律行为无效。最终,法院以双方的银行资金往来作为依据,判决被告赵某返还原告徐某12.04万元,以及徐某自起诉之日起占用该资金的利息损失。

法官提醒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被高额利息冲昏头脑,出借钱财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借款用途以及偿债能力,选择正规的金融投资渠道!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