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沙法庭 #
黄沙法庭设立在磁县黄沙镇,下辖黄沙镇、都党乡,共22个行政村,现有员额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一名,庭长为朱春生。法庭辖区内随着去产能政策的调整,曾经的产煤区如今披上了绿装,走向了特色种养殖业的致富道路。在新旧产业的更迭中,产生了土地、拆违、产权、劳务等一系列矛盾纠纷,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黄沙法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深化队伍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构建了涵盖村、镇、法庭的三重保险,让辖区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能解决,守护一方和谐。
第一道保险
诉源治理,村民共治成习惯
校园里的法老师,播撒法治照亮前路。在黄沙中学,朱春生正在开展“法老师来讲课”活动。这节课主题为“珍爱青春、远离犯罪”,阳光透过窗台洒在了教室里,照亮了学生们的脸庞,“法老师”朱春生结合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以鲜活的案例为学生们敲响了警钟,告诫同学们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让法制知识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黄沙法庭从诉源治理的角度出发,在辖区内小学开展“法老师来讲课”活动,为村镇的学生带来一节又一节的生动的法治课,从让校园犯罪案件预防和化解在源头,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
拉家常式普法,说村民听得懂的法。“朱法官,我们有个事想要问一下您”坐在村口一群老人中间的李大娘叫住了刚刚送达完准备离开的朱春生。“是这样的,李芬(化名,下同)不是结婚没几个月就离婚了吗,两家这几天正在为彩礼的事闹不高兴,我给您说说经过,您给评评看这事谁占理。”听完经过,朱春生便和老人们坐在一起用朴实的话语,梳理的事情的关系,由浅入深的将是非曲折给大家讲得清清楚楚。“我就说了,这事李芬家不占理,回去我就给她家说去。”听完后,李大娘说道。“听朱庭长这么一说,还真的有道理,看来是李芬家错了,谢谢您朱庭长。”另一位大娘说道,之后大家的话题就转到了如何说服李芬家上,又嘱咐了两句,朱春生才高兴离开。对于朱春生来说,这是送达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是和村民简单的拉家常,更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普法。正是用这种拉家常的土办法,在村口、在群众里、在家长里短中,将晦涩的法条变成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话语,让矛盾纠纷在群众自治中化解。
聚力乡贤来调解,以情说法共创和谐。“法院的司法确认不但快捷不收费,还与判决书有同等效力,若当事人不履行义务,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可以说为我们调解协议的履行上了一道‘保险’。”在黄沙一街大队广场,朱春生正在和村委的工作人员、乡贤还有其他老百姓讲解司法确认的概念。在这场培训上,朱春生对司法确认的适用范围、格式、申请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除了此次司法确认培训外,黄沙法庭还经常就调解员、村干部关心的民间借贷、养老继承、婚姻家庭和《民法典》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培训,凝聚村委、乡贤等力量,提升基层调解水平,共创群众自治格局。
黄沙法庭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送法进乡村进校园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基层自治中来,不断壮大民间和基层组织调解力量,扩大基层自治队伍,增强群众自治水平,提升群众自治内生动力。少、青、老全范围覆盖的法治教育,让矛盾在村民共治中化解,让小事不出村。
第二道保险
网格法官,多元化解促和谐
网格法官,多点坐班解疑难。在黄沙一街,“法官工作室”正式挂牌,这标志着黄沙法庭与黄沙镇从线上网格群到线下法官工作室的“一员多格”网格化对接已基本完成。线上,黄沙法庭通过“网格法官”与“网格员”力量互补,借助网格员人头熟、地域熟、社情民意熟的优势,及时掌握辖区内社情民意、矛盾纠纷等相关信息,促进信息共享、协同配合;线下以法官工作站为依托构建巡回审判点、人民调解室、法律咨询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化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矛盾纠纷调处由“分散”向“集中”、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司法服务。
巡回审判,审一案教育一片。2021年10月份,黄沙法庭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的方式,在黄沙三街设立巡回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原、被告系邻居,关系和睦,偶然间因一件小事发生推搡,致使原告倒地受伤,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让当事人的诉求与答辩公开化,同时让其他邻居进行评析,最终在法官及其他邻居的劝解下,原告当场撤诉,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黄沙法庭通过巡回审判不仅为辖区内的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务,还用典型案例的审理向周边群众输送可以看得见的公平和正义,每次巡回审判就是一堂“宣传课”,宣传的是国家法治建设,是一架“播种机”,播下的是依法治国的理念种子,将很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小纠纷演变成群体纠纷,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多方合力,化解矛盾于未发。原告王风起诉被告刘力股权转让纠纷一案,黄沙法庭受理后,经认真梳理和研究认为,原告父亲生前和被告刘风有许多共同好友,法庭以此为切入点,了解当时实际情况,把亲情、友情、人情挺在前面,在庭前召集双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有企业家、司法所工作人员、村民调解员、亲戚朋友等多次调解,但始终没有进展。最后决定开庭以判促调,让双方尽情陈述。庭后,又把当事人及相关亲朋好友召集到一起对相关证据和事实进行解剖,并说明判决后双方之间那么多年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化为泡影。最终在法官和其他亲朋好友的努力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并当场履行完毕。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随后,办公室内副庭长杜睿梳理上月辖区内调解、审理的案件,将此案件总结归纳,标注风险,分析网格内矛盾纠纷发展态势形成简报报乡政府,为乡镇工作提供司法建议。
黄沙法庭以法官工作站为点、巡回审判为线、网格化为面,将法庭职能主动延伸到乡村,将调处纠纷关口前移,通过“进网格”整合辖区各种非诉讼纠纷化解职能和资源,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一盘棋。点、线、面多方联动的调解机制,让矛盾在多元共治中化解,大事不出镇。
第三道保险
智慧法庭,“只跑一次”解烦忧
云端调解,坐在家中解矛盾。法庭案件当事人,有的移居多年,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朝出晚归,黄沙法庭根据案情灵活引导当事人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调解,在网上进行司法确认,让百姓不跑法庭、不出家门,就可以解决纠纷。2021年年初,新冠疫情来袭,因债务纠纷,家住北京的刘淇通过网上立案将王康诉至法院,黄沙法庭受理后,经联系王康,王康表示也在外地打工,因疫情无法返回。考虑到疫情防护和时间成本,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法官通过微信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视频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王康当场通过微信将钱款给付刘淇。刘淇通过让“网络跑路”,只来磁县一次,事情圆满解决。
网上立案,方便群众减诉累。在法官工作站,多了一个诉讼服务点。在服务点上,张贴着“河北移动微法院网上立案流程图”以及网上立案二维码,“12368”诉讼服线,摆放着各类诉状模版,黄沙法庭干警们还培训服务点的工作人员熟练操作流程,引导群众网上咨询、立案、邮寄立案材料、接收送达文书。通过不断合作设立诉讼服务点,黄沙法庭正在逐渐将网上立案服务覆盖所有乡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立案,让群众只需一部手机即可享受“零距离”诉讼服务,在家“扫一扫”就可以达到法律咨询、诉讼立案的效果。
网上开庭,设立远程庭审点。我庭受理的原告王良、王明与被告王金为继承纠纷一案,办案人既考虑到当事人之间的亲属关系,又考虑当事人年龄大的特点,黄沙法庭引导当事人到村委会设立的远程开庭点,运用现代化网上开庭,既减少了当事人年龄大、行动不便的困扰,又减少了亲人之间见面发生争吵、激化矛盾的可能,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三兄弟握手言和,原告王良、王明主动撤诉。黄沙法庭不断充实法官工作室功能,在村委会的协助下,在法官工作室内设立一台远程庭审的专用电脑,配套远程庭审软件,成立远程庭审点,法官坐在法庭,原、被告双方在村委会,就能完成庭审举证、质证、宣判全过程。同时,加强基层调解员的培训,让其可以熟练操作网上庭审软件,为老年人和其他当事人提供网上开庭指导。
互联网+法庭的模式得益于磁县法院对基层法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黄沙法庭的办公环境和软硬件配备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大大缓解了黄沙法庭办公条件不足的困境,也为智慧法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黄沙法庭依托智慧法庭,形成纠纷调处线上线下“同步走”格局,畅通“诉转调”“调转诉”双向通道。智慧法庭还涵盖了从网上调解、网上立案、网上开庭全流程的诉讼服务,个别案件当事人甚至只跑一趟就可以完成整个诉讼流程。家、村、庭全程网络覆盖的诉讼程序,使纠纷在智慧法庭中化解,让矛盾不上交。
“竭尽所能,挖掘一切资源,建设好最后一公里,为百姓多做一点事。”在说到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时候,朱春生这样说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黄沙法庭不断深耕“司法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用“走出去”将司法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实现着将公平正义洒向每一个角落的誓言,守护一方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