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必读新闻解读:海银集团民事借贷纠纷咨询,贵州贵酒起诉上海贵酒结果

阅读:

消费日报财经讯 酱酒热,酱酒是非也多。

在近几年“酱酒热”迟迟不肯退烧的背景下,贵州贵酒和“上海贵酒”(岩石股份)之间的商标侵权纠纷,又为“酱酒热”猛加了一把火。近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认定“上海贵酒”(岩石股份)的关联公司和子公司贵州贵酿酒业有限公司和上海贵酒酒业销售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贵十六代”、“军酱1949”等多款产品侵犯了贵州贵酒的“贵”商标权,依法应当向贵州贵酒赔偿人民币100万元!


(判决结果)

岩石股份背后的海银系,在互联网金融热门时期,将当时的ST岩石更名为匹凸匹公司,受到证监会查处,并遭遇投资者索赔。2019年,岩石股份又将触角伸向当下最热门的白酒尤其是酱酒领域,连续收购或设立一系列的子公司。然而,依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攀附他人商誉的经营行为,究竟能走多远?

“贵酒”品牌只有一个,谁是“李逵”,谁又是“李鬼”?三板斧下去,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第一板斧——谁的历史更久?提及贵州贵酒的历史,前身可以追溯至1569年贵阳府成立之时的手工酿酒作坊,2009年改制后更名为“贵州贵酒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被洋河股份收购后又更名为“贵州贵酒集团有限公司”。一定要说的话,1950年建厂时间比茅台早3年,比郎酒早8年。

相较于建厂历史已有70年的贵州贵酒,2019年方才更名的“上海贵酒”只是一个侵权者、搅局者,其底气自然来自海银系的资本力量。

第二板斧——谁的产区腹地更大?

贵州贵酒诞生于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这里是酱酒分布密度最大的产区,有茅台、郎酒、习酒等一众名酒,历来以生产尊贵、稀有的酱香型白酒闻名天下。而作为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的副理事长单位,贵州贵酒掌握的是酱酒核心产区最核心的酿酒资源。

反观之,“上海贵酒”无论在贵州还是在上海,均不拥有白酒生产基地,仅通过委外贴牌生产再进行销售。

第三板斧——谁的品牌公信力更强?

先看看贵州贵酒,其在1979年—1989年间荣获包含“国家优质酒”银质奖在内的国内、国际各类奖牌24枚。与这些奖项一样,1979年即注册获得的“贵”商标同样是其成长的里程碑。2012年贵州贵酒还荣获贵州省首批老字号企业。

再看看“上海贵酒”,2019年才刚刚更名,其品牌和商标的公信力又有几分含金量?其麾下的“青澄黄”贵酿系列、君道贵酿系列、十二光年系列、十七光年系列、贵酒匠系列,市场认可度究竟又有几何?

相比之下,一个是背靠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发展历史比茅台、郎酒还要长的老牌名酒企业,一个是2019年才更名,未拥有白酒生产基地,只靠委外贴牌生产的“新入局者”,谁是“李鬼”,谁是“李逵”,结论不言而喻。

关键还远不止如此,“李鬼”不仅冒用了“李逵”的身份证,还妄图冒充“李逵”上梁山、做好汉。

第一,傍名牌——“李逵”是人红是非多

所谓“人红是非多”,贵州贵酒也碰上了这一遭。贵州贵酒现在发展、力度、全国化、影响力提升,开始红火起来。企业一旦红火起来,就会招人关注,也会有资本借此想要炒作。于是,是非便惹上身了。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傍名牌”的“李鬼”,无论是简单直接地照葫芦画瓢,还是煞费苦心地构思设计,都不过是“熟悉的配方、老旧的套路”——妄想通过蹭贵酒贵酒的知名度进而达到招揽生意、扩大产品销售的叵测居心。

第二,蹭热度——“李鬼”是嫌酱酒还不够热

如今,谈白酒三句话就离不开“酱酒热”。其中,有茅台的强势引领,也有酱酒的集体崛起,更有主流经销商争相代理、大量资本的投资加注——一方面是内部资本“趁热染酱”,一方面是外部资本“入局分羹”。

然而,资本是浮躁的、逐利的,要做好酱酒必须把握两点:第一是品质。由于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繁复,产区环境特殊,生产周期长(在5年以上),浮躁的资本是做不出高品质的白酒的。第二是做酒人的初心。酱酒是一个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的行业,一个企业想要做出好的酱酒,必须对白酒有坚持,有初心。

有了这些基础,才可以谈品牌和营销。真正高品质的白酒并不是靠铺天盖地宣传出来的,你得拿得出实际的硬货。真正有实力的得有白酒生产基地,得有研发技术人员从事白酒产品的研究,得有相关机构对这个产品的认可,而非只靠资本的暗箱操作、委外贴牌,或者随随便便发块牌匾,光是这一点酱酒市场上的“李鬼”就无处藏身。

应当意识到,要发扬对“李鬼”侵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加强对商标侵权的惩戒力度,维持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莫让“李逵”吃了“李鬼”的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