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债权债务

推荐看法报道:上海熊铭借贷纠纷,沈曾植书法作品

阅读:

  沈曾植旧影

  驾浮阁

  沈曾植章草四屏条

  书房

  钱仲联题额的东轩

  展厅


  ■子仪


  嘉兴市中心的姚家埭1号,是沈曾植故居。

  沈曾植,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驾浮阁、晁采楼、东轩等楼阁厅堂,便是沈曾植在嘉兴的故居雅号。

  走进驾浮阁,一眼便见沈曾植的半身铜像。戴着眼镜,留着胡须,着一件门襟衫,身后还留一根长辫,传统的遗老形象。铜像后面,是很大的六块匾,上面是沈曾植的章草书法作品。悬挂其上的“驾浮阁”三字和两旁的抱柱联,由其弟子王蘧常所书,是另一种章草。我求助了正在那里的工作人员才识得抱柱联上的内容:“留海日灵光公原永在,继周孔绝学谁接孤综。”再看沈曾植像,那不太看得出表情的眼里,自有一股深邃。继周孔绝学岂是易事,接孤综更是难上之难,所以才有海日楼灵光之永在。

  海日楼是沈曾植在上海的寓所,“海日楼”典出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未尽日已升,新年未到春先到,充满了希望,如沈氏的学问。

  驾浮阁和北面的晁采楼,在建筑上呈走马堂楼的格局,那四面围合的院子里植有两株桂花。“晁采楼”三字也是王蘧常所书。晁采楼的楼下厅内,是有关沈曾植的生平及作品等介绍,分为五大内容:生平行迹、学术大师、书法泰斗、诗坛巨子、蜚声中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其中包括根据王蘧常《沈寐叟年谱》编写的“沈曾植年表”和“沈曾植主要著述目录”。

  那些著述,是很让人望而生畏的,地理方面有《蒙古源流笺证》等著述,律令方面有《汉律缉存》等作品,还有佛学方面的《佛国记校注》等,历史方面的《女真考略》等,可谓著作等身。当然,诗文、音韵、书法、笔记等,则更多了。其著述,普通人恐怕只能读读他的诗吧,但其诗也高古精深,一如他的学识。最为人容易接受的还是他的书法。他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融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一体,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

  沈曾植出生于北京南横街的老屋,是沈家的次子。他八岁丧父,童年生活很清苦。他的启蒙老师,请的是一些亲戚熟人中在京的待考者,因抽空来教一阵子,教学都不到一年。他后来在《业师高先生传》中,深情地回忆了对他很大影响的高伟曾师。沈曾植家境贫困,曾忍痛以祖传《灵飞经》初拓本送当铺换钱买米。但就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婚后又开始治边疆地理学,研究法律,十年寒窗之后,已是学富五车了。光绪六年(1880)的礼部会试,圆了他的进士梦,并深得副考官翁同龢的赏识。这年他31岁。

  他第一次回嘉兴故里,便是考中进士跨入仕途后,放假归里省亲。可以想象,这时的沈曾植该是怎样的扬眉吐气、意气风发。这一年里,沪杭穗苏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晁采楼楼上正中是休息室,东为卧室。走过两旁的厢楼,来到驾浮阁的楼上,五开间的房屋里,如今空荡荡一片,显得有些大。当年,主人曾经推开这里的窗户,写下《驾浮阁夜望》:“大地平沈相,高楼昧辰。憬然千劫世,已尽百年身。露上清花气,风微整角巾。还将瓢饮意,相与井亭民。”当然,写这首诗时,已是暮岁之时,主人归隐之后了。

  省亲后回到北京,沈曾植先后在刑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部门供职。其间,康有为上书请变法维新,有沈曾植的参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沈曾植上书建议向英国借款修建铁路,主张用发展经济、增加国力来保护国家。他还积极游说户部尚书翁同龢,力主开办新式教育学堂,开设国家银行。沙俄企图谋取我国黑龙江的渔业及航务利益,他据理力争,令对方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作为清廷的一名中坚分子,沈曾植是个维新派,更是一位爱国者。

  正在这时,他的母亲病逝。沈曾植自幼失怙,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四个儿子长大成人,他对母亲是深怀感激的。他护奉母亲灵柩南归安葬,又一次回到了故里。两年后又返嘉兴合葬父母于祖茔。在嘉兴王店榨部村(现秀洲区王店镇太平桥村)的祖茔前,他几度洒下了热泪。

  随后,他受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赴武昌,主两湖书院史席。这时,维新变法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沈曾植虽因丁母忧而幸免于难,但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了沈曾植精神上一次重大的打击。从此,他被“后党”划入另册,他也因此转向诗创作,在诗中寻找安慰,寄托情感。他在武昌城南的“株园”与诗人陈衍、郑孝胥研谈古今诗风,评议古诗。

  政治风云突变,但不改沈曾植爱国者的赤诚和革新派的热情。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沈曾植奔走南京武昌,与张之洞等人商定联合行动,以保全大局。他任上海南洋公学监督时,改革旧规;在任安徽提学使时,赴日本考察新政学务,探索“冶新旧思想于一炉”的途径……在沈曾植的心中,改革旧规,实行新政,富强国力,是自己不遗余力要做的事。

  安徽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虽然桐城古文派历史悠久,但这一点不妨碍这个地方对于新思想的接纳,尤其在新式教育上,很得风气之先。光绪二十八年(1902),吴汝伦等人赴日本考察学制,回来之后创办了桐城学堂,即今天桐城中学的前身。五年之后,沈曾植一到安徽任上,就去日本考察了。他又招揽了许多著名学者,如方守彝、马其昶、姚永朴等,使“皖学”达到最盛期。

  但现实是很让人失望的。任何的改革良策,在清末这样一个没落时期,已经不太起作用了。因为痛苦,沈曾植便萌生退隐之意。宣统二年(1910),沈曾植61岁,清廷贵族“贝子”载振路经皖境,当局命沈曾植出巨款招待,他拒绝受命,得罪了上司,随后上书乞退故里。老屋再次迎来它的主人,于是便有了《驾浮阁夜望》《东轩远望》等诗的出炉。

  老屋第三进的东轩,是一幢两层楼的三开间建筑,钱仲联书写的“东轩”两字,和老屋一样的安静。东轩前面的院子里,植有几丛牡丹,也并不张扬。

  沈曾植被誉为“书坛泰斗”一点不为过。他早年精于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时嗜张裕钊,晚年书法由帖入碑,融南北朝书流为一体。他的字,体势飞扬,个性鲜明,奇趣横生。如今,在晁采楼的书房里,那只厚重的书桌旁的陶瓷画缸里,依然陈放着一轴轴书画作品。学问和艺术,成了沈曾植这位学术大师、书坛泰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相得益彰地丰富了他不寻常的人生。

  王国维对沈曾植至为推崇,他在《沈乙盦先生七十寿序》中写道:“清代三百年间,学术三变,清初为经世之学,创于顾亭林;乾嘉是稽古实学,创于戴东原、钱竹汀;道咸以降,学术又转新,首推嘉兴沈曾植先生。”

  据传,沈曾植在临终前数小时仍握笔挥书,写成两联。一联书于五尺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有王国维等人题跋。一联行书写在五尺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砂绣段助裁纰。”题跋者有马一浮等人。更有故事说,晚清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吴保初因病逝世,其长婿章士钊请章太炎、康有为为之撰墓表、墓志,本来还想请康有为再为之书丹。康则谓:“寐叟健在,某岂敢为?”后由康有为撰写墓志,沈曾植书丹,珠联璧合,传为书坛佳话,可见沈氏书法的魅力之所在。

  “还将瓢饮意,相与井亭民。”嘉兴故里给了沈曾植一种世外桃源的宁静生活,他开始倾心于佛学。可是,他内心真的轻松吗?他真的做得到埋头读书,不闻朝政?事实上,他始终把自己和北方的清廷联系在一起,而他生活的地方,理应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所以,嘉兴故里也不是他久待的地方,他是这一地的匆匆过客。这回,他又走了,带了他的十万卷书来到上海。沈曾植从署江西到署安徽,担任地方行政官七年,财物无多,唯载书十万卷,人以为怪,但他自己很坦然。从此,他定居沪上。海日楼里,已不见昔日维新志士的一腔热情,能看到的,是一个隐于经史子集的学者和有着保守姿态的前清遗老形象。这时,俄国人卡伊萨林为他作《中国大儒沈子培》,国学大师王国维来向他请教音韵,法国人伯希和来讨论契丹、蒙古等问题,还有海内外越来越多的求字者,海日楼多少还是有些生机的。

  每到岁时回乡祭扫及其他一些时候,驾浮阁总还能迎来他的主人。辛亥革命那年,嘉兴城守防军索饷哗变,沈曾植为此避居南乡梅会里野猫洞六日,夜不成寐。也在那一年,沈曾植从嘉兴卖家手中买得林则徐致祖父的书札七页纸。有一年,他回故乡写下咏故园草木诗九首,还有一年,沈曾植登上南湖烟雨楼,作诗多首。另有一次,扫墓发生了奇巧的事,他们事先已定下了菜和船要去乡下扫墓,却不料前一天下起了大雨,而那天晨起他又腹泻,想退了菜改日子,但一早菜已送来,隔夜终究不好,还是决定去。上了船,雨却已止,也不腹泻了。这天扫墓非常顺利,回来还是顺风呢。

  1917年,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沈曾植抱病北行,授学部尚书,不久事败。曾看到过一句话:先生在明,当抗清而死;在清,当作遗老以终。封建伦理的道德观,令一代大师逃不出命运的手掌。

  让人玩味的,还是沈氏自己的诗:“却到故园为寄客,长怀旧德对荒墩。”长怀旧德,怀的是怎样的旧德?无非是三纲五常,无非是忠孝仁义。维新变法,有他的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他奔走各地以保全大局;在上海南洋公学时,改革旧规;任安徽提学使之初,便赴日本考察,致力于新式教育……一切都是为了挽救自己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甚至他的治学,也是与治国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担任总理衙门俄国股京时,直接面对领土主权遭蚕食的危机,他倾注心血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表现了那一代读书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当我们以今天的目光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除了叹息,不亦感觉很痛心吗?沈曾植不是一个丧失良知的中国人,他只是陷在他的旧德里,他的心向往光明,却未曾看到残夜里海上的日光。他自己也一定痛心着,一声“长怀旧德对荒墩”的长叹,显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生前身后,他都是孤独的。

  数年之后,沈曾植过世,归葬于嘉兴王店榨部村。故乡的土地,最后慷慨地接纳了这位一生不知故乡在何处的游子。

  可惜,我几次来此,都不是时候。四合院内的桂花,都不曾飘来清香,那几丛牡丹花,也不曾见过她的芳姿……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